总之,日本能源消费结构形成了如下三大特征:
第一,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部门实现了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目标,其总占比也大幅降低。
产业部门主要包括制造业、农林水产业、矿业和建设业,服务业被划分到民生部门的业务部门。以2011年为例,产业部门能源消费总占比为42.8%,其中,制造业占其9成左右。
事实上,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的1965—1973年,日本制造业能源消费曾出现快速增长趋势,其增速甚至超过GDP增长幅度,达到年均11.8%。[3]但是,受第一次石油危机冲击,之后日本制造业能源消费出现大幅减少趋势,1973—1986年期间出现年均减少1.8%的现象。之后,在泡沫经济影响下,产业部门能源消费水平曾一度反弹回升。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则再度呈现下行趋势,特别是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之后,电力供应紧张使得多数企业采取各种“省能源措施”,整体消费水平再度下降。2011年,日本制造业生产单位能耗比(工矿业生产指数IIP单位能耗消费)比1973年缩减了44.6%(图10-2)。
几乎与单位能源消费水平下降同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部门也实现了能源消费结构的多元化目标。1973年制造业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比超过一半,为58.5%、煤制品22.7%、电力为14.9%,三者总计96%。到了2011年,石油消费占比已经降至39%、煤制品微降至21.5%、电力略升为17.2%,新变化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得来的:凭借煤炭燃烧率大幅提高的技术,煤炭占比从0.8%大增至6.7%;利用新能源技术,新能源占比从1.5%骤增至10.8%,除此之外,作为清洁能源的天然气也有所增长,从1.5%上升至4.8%。很显然,技术进步推进了产业部门能源消费的多元化特征。
第二,消费理念与消费模式转型极大提升了民生部门的能源消费占比。
2011年包括个人家庭和服务业为主的业务部门在内,整个民生部门的能源消费占比相比1973年几乎实现了倍增,从占比18%提升至34%。而在整个民生部门的能源消费中,家庭部门占比为42%,业务部门则达到58%。
日本的家庭部门能源消费主要体现在制冷、供暖、热水供应、厨房用动力及照明等方面。伴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人们更趋向于生活的便利性与舒适性,加之,家庭核心化等社会结构变化因素,个人能源消费量出现了快速增长。若以1973年度家庭部门能源消耗为100的话,2011年度该指数则变成208.9,实现了2倍以上增长。而且,伴随家用电器产品的大型化和多功能化,该部门能源消耗构成也发生变化。1965年家庭能源消费最大领域是热水供应,占比33.8%,但到2011年该数字已降至28.3%;相反,动力及照明则从原来19%上升至第一位,达34.7%。另外,家庭部门的能源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1965年其能源消费三分之一以上为煤炭,之后主要转以煤油为主;1973年煤炭已降至6%,煤油、电力和煤气则各占三分之一左右。此后,家电产品普及带来电力消费骤升,2011年占比超5成(50.6%)。[4]
业务部门能源消费主要体现在9大领域:写字楼、大型商场、批发零售、饮食店、学校、宾馆、医院、剧场娱乐城及其他服务业(养老福利院等)。营业面积增加、各种电器设备普及是能源消费水平提升的两大主因。从各领域消费占比来看,以前是宾馆消费占比最高,如今则转向办公楼、批发零售为主。该部门能源消费用途包括:供暖、制冷、热水、厨房及动力照明等五大类,其中,动力照明的消费量显著增加,2011年消费占比已近一半(49%)。相反,70年代占比高达43%的供暖能耗则降至17%,这得益于建筑材料及建筑隔热的技术进步。
在能源消费结构方面,电力消费已经成为主要能源消费源,占比从1965年16%升至2011年44%。第二位是燃气,从1965年15%增为2011年33%。石油消费则显著下降,由1965年占比超过一半(54%)降至22%。[5]
第三,运输部门能源消费增长迅速,特别是人的移动相关领域。
图10-2 日本制造业单位能源消费比的变化(IIP为基准)
资料来源:日本経済産業省.エネルギー白書2013[R].2013.6,p106.
注:以制造业IIP为基准,1973年为100.
运输部门能源消费总占比从1973年16.4%升至2011年23.3%,提高了1.9倍。而且,受乘用车普及以及人们消费观念改变影响,运输部门两大领域——旅客与货物的能源消费占比出现逆转:1965年旅客占4成、货物占6成;2011年则变成旅客占6成(62%)、货物占4成(38%)。另外,从消费源构成来看,汽油占比超半(58.2%),其次是柴油占28.8%,电力仅占2%。
轿车进入家庭是该部门能源消费大幅提高的决定性因素。1965—1973年,旅客能源消费年均增幅高达13.4%,这恰恰是日本普及家庭轿车的时代。1968年日本汽车保有量超过1000万台,1972年超过2000万台。[6]1965年铁道、公共汽车、航空等公共交通能源消费分别为18.4%、11.4%和6%,而轿车能源消费占比则达63%,1973年更是高达80%。2011年汽车保有量8000万台,其中轿车6000万台,轿车能源消耗占比超过85%。受此特征影响,汽油消费成为最大消费源类别,从1965年占比53%升至2011年80%。[7]
货运部门同样以汽车能源消费占比最高为特征,区别是能源消费种类以柴油为主。货运能源消费主要以海运和卡车为主,其中,海运占比呈现下降趋势,从1970年占比23%降至1990年的8.5%;卡车(包括营业性和自家用卡车)则呈现显著增长趋势,从1965年占比63%增至2011年的占比90%。另外,从能源消费总量来看,货物部门在1995年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2000年之后的降幅更加明显。
注释
[1]経済産業省.エネルギー白書 2013[R].2013.6.14,p100.
[2]経済産業省.エネルギー白書 2013[R].2013.6.14,p100.
[3]経済産業省.エネルギー白書 2013[R].2013.6.14,p105.
[4]経済産業省.エネルギー白書 2013[R].2013.6.14,p108.
[5]経済産業省.エネルギー白書 2013[R].2013.6.14,pp109—111.
[6]経済産業省.エネルギー白書 2013[R].2013.6.14,p9.
[7]経済産業省.エネルギー白書 2013[R].2013.6.14,pp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