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管理模式得到了世界广泛认可。正可谓“尊严来源于实力”,世界市场对于日本产品(Made in Japan)印象的转变,成为日本模式得到重视和尊重的本质原因。在欧美国家,60年代还处于粗糙、劣质才低价的日本制品,却似乎骤然间就转变为精良而优质且廉价的象征。正如1957年美国人尚在大肆嘲笑皇冠和光冠汽车的劣质,而1975年丰田却取代大众成为美国最畅销进口品牌,更令其震撼的是,1985年出口美国日本汽车已达230万台。[1]
日本产品所以实现华丽转身,离不开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进步。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日本模式的认识,还普遍停留在“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和企业内工会”等所谓三大神器论之上。但事实上,这些仅是日本模式的表现特征,其内里却是一个复杂而体系化的特征。本书将系统归纳日本模式的构成、特征和进化路径,分析其创新成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阐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注释
[1]日刊自動車新聞社.自動車産業 ハンドブック[R].1999,384—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