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7-4 日本主要军工产品系列及核心企业
资料来源:週刊東洋経済「防衛産業を大解棒!自衛隊のコスト」、『週刊東洋経済』2012年1月21日、34頁。
起初,以美国为主引进军工技术对日本民生产业发展发挥了极大推动作用,因为负责生产的民间企业更多依赖民品的生产为生,所以,先进的军事技术成为其开发民品的重要基础。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步成熟并领先的日本民生产业开始反哺军工,成为军工产业研发与生产进步的重要支撑。于是,“寓军于民”就成为日本军工产业的重要特征。
1954年日美签署MSA对日本工业进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协定不仅带来了“新特需”,更重要的是,它极大改善了日本军工产品的生产效率,为日本工业迈向现代化与合理化提供了重要支撑。[15]以光学器材为例,日本光学和东京光学等两家企业,不仅获得美国军用望远镜的订单,由此,东京光学还拓展了枪炮武器的瞄准器,日本光学甚至进入飞机光学设备领域,如轰炸瞄准器和航拍相机等。
反过来,日本企业传统技术,特别是战后民用技术的大发展等,都对军工产业进步发挥了促进作用。早在二战之前,明治维新“富国强兵”政策就曾大幅推进了日本军工产业的发展,使日本成为航空母舰及飞机生产大国。三菱重工业(当时名为东京制作所)就是这样的军工企业,它还有着生产坦克的悠久历史。在朝鲜战争期间,它因承担了为美军维修坦克而最早获准生产坦克。1961年始,它相继研发出“61式”“74式”“90式”“10式”坦克。而从产业关联视角来看,日本发达的半导体、汽车、电子等产业,同样也极大推进了军工产业的技术进步。例如,在对美国最重要的25项半导体技术中,日本就有12项领先,8项与美并列的成绩。[16]另外,为数众多、技术精湛、质量可靠的日本中小企业也是军工产业的重要基石,日本的各项大型军工产品背后往往都有1000—2500家中小企业的影子,它们与主包企业之间结成了垂直高效的生产组织。[17]
注释
[1]〔日日。〕内野达郎:《战后日本经济史》,赵毅等译,新华出版社,1981年,第87页。
[2]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編『創造限りなく : トヨタ自動車50年史』,トヨタ自動車,1987年、248頁。
[3]日本通商产业省《通商产业政策史》编纂委员会:《日本通商产业政策史》第2卷,中国《日本通商产业政策史》编译委员会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第416页。
[4]石井晋「MSA協定と日本―戦後型経済システムの形成(1)―」、『学習院大学経済論集』第40巻第3号、2003年、182頁。.
[5]MSA(Mutual Security Act)即美国于1951年10月提出的《共同安全法》,目的是通过向“友好国家”提供军事、经济和技术援助,来确保美国安全和战略利益。
[6]石井晋「MSA協定と日本―戦後型経済システムの形成(1)―」、『学習院大学経済論集』第40巻第3号、2003年、179頁。
[7]石井晋「MSA協定と日本―戦後型経済システムの形成(1)―」、『学習院大学経済論集』第40巻第3号、2003年、190頁。
[8]日本通商产业省《通商产业政策史》编纂委员会:《日本通商产业政策史》第2卷,中国《日本通商产业政策史》编译委员会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第414页。
[9]1954年日本国会通过在内阁设立国防会议的《防卫厅设立法》,1956年正式设立国防会议,1986年被废除,设立了新的安全保障会议。
[10]日本《国防基本方针》指出目的在于建立防止直接和间接侵略的防卫体系,提出四点基本方针:支持联合国行动;建立国家安全基础;发展自卫防御力量;依靠日美安保体制。参见:内閣官房「国防の基本方針 」、http://www.cas.go.jp/jp/gaiyou/jimu/taikou/1_kokubou_kihon.pdf。
[11]有沢広巳『資料戦後二十年史』、日本評論社、1966年、164頁。
[12]内閣官房「第2次防衛力整備計画 について」、http://www.cas.go.jp/jp/gaiyou/jimu/taikou/3_2jibou.pdf。
[13]廣瀬克哉『官僚と軍人-文民統制の限界』、岩波書房、1989、137頁。
[14]ジョン·パーマ「日本の防衛産業は今後如何にあるべきか?」、『防衛研究所紀要』第12巻第2·3合併号、2010年、122—123頁。
[15]石井晋「MSA協定と日本―戦後型経済システムの形成(1)―」、『学習院大学経済論集』第40巻第3号、2003年、184頁。
[16]李大光:《寓军于民的日本军工体系透析(续)》,《国防技术基础》2008年11期,第57页。
[17]「防衛産業を大解棒!自衛隊のコスト」、『週刊東洋経済』2012年1月21日、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