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内阁撕掉最后的面纱(1 / 1)

解禁武器出口只是日本国家安全战略转型的重要一环。安倍第二次登台以来,改变了传统施政手法,确立了“以经济发展促进政治夙愿”的方针。通过实施以“安倍经济学”为旗帜的一系列改革举措,试图让日本逐步摆脱长期通缩状态的经济结构,最终走上复兴之路。与此同时,他更是悄然启动安保改革,设置日本版NSC、解禁武器出口、解释集体自卫权、修改日美防卫指针、提交安保系列法案。迄今为止,构成二战后日本安保战略的四大政策方针体系几近瓦解:“专守防卫”“非军事大国”“文官统治”等原则全遭废弃,甚至连仅余的“无核三原则”也面对普遍质疑之声。

如今,在安倍内阁宣布解禁武器出口一年多来,日本已经开展了多项军工相关的跨国合作项目。包括日美共同开发的**-3、日英共同开发的化学防护服、日法共同开发的水下无人机、日德共同开发的坦克技术、日澳共同开发的潜水艇技术等,日美之间还确认了今后将开始无人潜水艇的沟通研究与开发。此外,通过军事采购而获取委托生产,这也是日本进军跨国合作项目的重要手段。例如,日本防卫省已决定首先购买42架美国F-35战斗机,由此,三菱重工获得了为该战斗机生产后部机身的委托生产,为此,三菱重工专门在爱知县建立了专用生产线。2013年9月三菱重工又与防卫省签署了负责生产F-35机身最终组装的协议,这就意味着,最终日本订单的F-35全部组装将由三菱重工来承担。

总之,《武器出口三原则》也只不过是日本军工产业暗地发展的“遮羞布”而已。二战后,美国一度彻底铲除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对日采取一系列非军事化措施,其中包括禁止军工生产。然而,杜鲁门主义使美国对日政策发生逆转。日本不仅重建了军事力量,还利用“美国因素”发展起强大的军工产业。但当美国试图“重新武装日本”、把日本打造成对抗共产主义桥头堡之际,以吉田茂为代表的日本政治家却以“经济为主”为国家路线的理由,提出“有限防卫”来应对美国的战略意图,避免实质性的卷入朝鲜战争,不愿被绑上美国战车。1967年佐藤内阁正式推出了“武器出口三原则”,这与“有限防卫”如出一辙,使日本避免卷入战后美国在东亚所掀起的第二场战争——越南战争。但事实上日本并没有完全禁止武器出口,如瑞士日内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所的研究指出,日本的猎枪、弹药等小型武器出口位居世界第九位,2012年对美、俄、德等国出口额高达2.49亿美元。[10]冷战结束之后,受技术进步和生产革命影响,跨国之间的军工产品研发合作成为主流,于是,仍然坚持国产化的日本军工就面临着被“隔离”的风险,那块曾是日本避免登上“美国战车”的挡箭牌——“武器出口三原则”,就成为产业进步的严重阻碍。于是,彻底撕掉这块“遮羞布”,就成为日本政府,特别是大举实施安保战略转型的安倍内阁的急切之举。

注释

[1]防衛庁『平成16年版防衛白書』、防衛省ホームペー ジ、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 data/2004/2004/html/165141.html_。

[2]防衛省『平成20年版防衛白書』、2008年、103頁。

[3]防衛省『平成20年版防衛白書』、2008年、112頁。

[4]ジョン·パーマ「日本の防衛産業は今後如何にあるべきか?」、『防衛研究所紀要』第12巻第2·3合併号、2010年、135頁。

[5]富田圭一郎「武器輸出三原則―その現況と見直し議論―」、『調査と情報』第726号、6—7頁。

[6]MSN 産経ニュース「藤村官房長官、武器輸出三原則緩和の談話発表」、2011 年12月27日、http://sankei.jp.msn.com/politics/news/111227/plc11122713380014-n1.htm。

[7]杉本修「世界の宇宙産業の動向」、『日本航空宇宙工業会工業会活動』第683号、2010年、31頁。

[8]日本経済新聞「H2A技術1000社結集 性能支える部品100万点」、『日本経済新聞』2012年5月27日。

[9]「1960年代日本のロケット技術 旧ユーゴで軍事転用」、『朝日新聞』2012年7月15日。

[10]「日本は小型武器上位輸出国 世界の総取引額は6年で倍」、『産経新聞』2012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