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军工产业迎来一场革命,美欧企业普遍经历了一场大规模重组与改革。以全球最大的军工企业波音公司为例,它在1996年相继兼并了麦道和罗克韦尔公司,问鼎世界第一大军工企业。排名第二的BAE系统公司,也经历了航空航天公司(BAE)与马可尼电子系统公司合并的历程。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排名第三,它经历了更大规模重组,是由洛克希德与马丁公司合并,之后又并购了洛勒尔及其他7家相关企业。
图7-2 日本十大军工企业及其军品依存度(1999年)(单位:亿日元)
资料来源:防衛省「主要防衛企業の防需依存度」、防衛省ホームページ、http://www.mod.go.jp/j/approach/agenda/meeting/bo-san/houkoku/si-01.html.
除了企业自身的合并重组浪潮之外,业务重组或合作也成为普遍趋势。在一些大型项目领域,跨国间的合作如火如荼。如A400M运输机开发项目,这是由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八国共同参与,1982年开始的;欧洲台风战斗机(Eurofighter Typhoon)也是由英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四国共同研发的项目,起步于1988年;埃姆帕(EMPEROR)舰载雷达项也是由法国和意大利共同开发的,从1989年开始。即便是全球军工翘楚的美国,也积极参与了跨国合作项目。如MIDS通信系统开发项目,就是由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五国共同研制而成,这是1994年开始的项目;更令世界瞩目的是F-35战机开发项目,它是由美国牵头,英国、荷兰和意大利等九国共同参与开发的大型项目,起步于2000年;欧洲之鹰(Euro Hawk)无人侦察机项目则是由美德联手研制的,该项目始自2005年。
在这种全球并购、跨国合作浪潮中,几乎看不到日本企业的影子,其原因既包括和平宪法以及《武器出口三原则》的法律制度约束因素,同时还有其他原因:一是较为封闭的日本军工市场,不容易受到外部冲击;二是防卫省垄断抬升了进入门槛,新进入者难以跨越;三是生产者对军工的依存度较低,没有成为其唯一核心业务;四是日本产业界的模块化改革相对滞后。
注释
[1]RIPS公開セミナー2014『集団的自衛権と日本の選択』、Policy Perspectives No.21、14頁。
[2]防衛生産·技術基盤研究会『防衛生産·技術基盤研究会最終報告書―[生きた戦略]の構築に向けて―』、2012年、8頁。
[3]ジョン·パーマ『日本の防衛産業は今後如何にあるべきか?』、防衛研究所紀要第12巻第2·3合併号2010年3月,128頁。
[4]据统计,日本工业生产总额年均250万亿日元规模。参见:防衛生産·技術基盤研究会『防衛生産·技術基盤研究会最終報告書―[生きた戦略]の構築に向けて―』、2012年、7頁。
[5]清谷信一「開発の総本山·技本その実力は本物か」、『週刊東洋経済』2012年1月、74頁。
[6]防衛生産·技術基盤研究会『防衛生産·技術基盤研究会最終報告書―[生きた戦略]の構築に向けて―』、資料1、2012年、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