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虐待现象形成的悖论(1 / 1)

近30年来,日本围绕青少年犯罪以及青少年自身犯罪行为逐年下降。据日本警察厅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日本针对青少年犯罪的刑事案件已降至20万以下,10年前的2002年该数字曾高达40万件以上。其犯罪构成类型也在发生改变,针对6岁以上青少年犯罪行为主要是盗窃,5岁以下多以暴力伤害为主。另外,针对青少年的民事案件也在逐步减少,尤其卖**等犯罪行为最为显著。不过,最近,以色情写真为主的犯罪行为有所抬头。

与此同时,日本以青少年作为加害主体的犯罪行为同样呈减少趋势。2014年因触犯刑法而遭起诉的青少年人数已降至4.8万,该数字在30年前的1985年接近20万。此外,因触犯法律而被管教的青少年人数也在下降,从1985年约为5.5万降至2014年的1.18万。而且,围绕毒品的青少年犯罪行为也大为减少。

但是,儿童虐待案近年却在快速上升,这与犯罪率下降背道而驰。20世纪90年代之前,经历两次大规模婴儿潮(1947—1949,1971—1974)的日本社会却鲜有虐童案爆发,每年都在千件以下。但是,泡沫经济崩溃不久之后的1995年虐童案件就已翻番,超过2000件。四年之后,更突破了1万件。之后,几乎每隔两年就增加万件以上,到2012年已经达到6.6万件。此后形势更是愈演愈烈,一年增加的案件就已过万,2015年攀升至10万件以上。

从儿童虐待的内容来看,七成以上是心理与身体虐待。以2013年为案例来看,排在首位的是心理虐待,高达38.4%;其次是身体虐待,占比也超过三成(32.9%);第三位是所谓“刻意忽视”,占比26.6%;最后是性虐待,占比2.1%。再看受虐儿童的年龄构成,最大群体是学龄前儿童,占比超过4成;其次是小学生,占比也达35.3%。也就是说,年龄越小受虐待的比例也越高。最后从虐童案实施主体来看,“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亲生母亲竟是施暴的最大主体,占比超过一半(54.3%)。排在第二位的是亲生父亲,不仅占比也超过3成,而且还在缓慢增加。显然,亲生父母为主的家庭虐待已经成为日本虐童的主流。

图6-8 日本儿童虐待案件(1990—2015年)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相关资料整理制作。

另一组数据也成为这种残酷现实的佐证。统计显示,日本青少年、特别是以中学生为主体的家庭内施暴现象正在迅速增长。2013年日本青少年施暴案达到1806件,而且,施暴对象6成以上是针对自己的母亲,这些青少年施暴的动机多为报复家教过严。另外,青少年离家出走现象也在快速增加,2013年就有超过1.8万名青少年离家出走,这是他们对于家庭压力或虐待的反应。

这就形成了日本社会围绕青少年的两大悖论:一是上面提到的犯罪率下降、儿童虐待却大幅上升;再就是青少年人口大幅减少却出现了以家庭为主流的儿童虐待现象。从战后历史来看,日本每年新生儿数量已从第一次婴儿潮期间的将近270万逐步降低,到2014年新生儿数量为100.1万。2013年拥有18岁以下孩子的家庭数量仅是1209万个,是全部家庭总数的24%,这一数字是30年前的一半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