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劣汰,日本企业换挡洗牌(1 / 1)

东芝丑闻不仅暴露了一些领域日本制造业竞争力下滑的严峻现实,也反映了近年来日本企业实施的战略转型遭遇困境。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与汽车并称为两大经济支柱的日本电子产业就呈现颓势,尽管企业销售额仍在增长,但利润却出现了普遍下滑。例如1990—2000年的十年间,日立、松下、索尼、东芝等十大日本电子巨头的销售额增幅达40%,但营业利润却从7%一路下滑跌破2%,21世纪后甚至出现普遍赤字状态。

本世纪初以来,日本企业纷纷高擎结构改革和战略转型的旗帜,一时间“选择与集中”“模块化改革”“结构改革”成为日本企业战略转型的核心词。在这轮改革热潮之下,日本企业出现了换挡、洗牌的局面,各个产业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汽车产业,平台化战略打破了传统的系列承包体系,汽车厂商纷纷放弃了垂直一体化的封闭模式,选用了更高效、低成本的开放式、模块化经营模式。尽管也出现了“高田门”事件,而导致大批厂商被殃及的负面效果,但整体上日本汽车产业再度重构了强大竞争力。如丰田已经连续两年再创最高利润纪录。

但是传统电子产业就没有汽车那么幸运,改革形势依然举步维艰。早在东芝公司丑闻之前,日本电子产业就出现了哀鸿遍野的趋势。诸如三洋退市、索尼“断臂求生”、松下“刮骨疗毒”、夏普“卖股自救”……一年之内所频发的这类事件均表明,传统日本电子产业已出现全面衰退。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日本电子零部件产业以及化学材料产业却出现了崭新动向。例如村田电子等日本零部件企业通过与美、中、韩等国厂商紧密合作、联合创新而异军突起。东丽公司也凭借其先进的纤维技术而与美国波音公司携手,帝人则通过向空客供应碳纤维来拓展市场,日本材料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突破旧有观念、顺应全球化潮流,注重跨国、跨行业的联合开放创新,这恐怕才是日本制造业摆脱困境的重要出路。

注释

[1]本文刊载在《董事会》2015年9期《东芝治理失败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