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着国际贡献的招牌(1 / 1)

在日本政府厚生劳动省(大体相当于我国的民政部)主页上,关于技能实习制度是如此定义的,“技能实习制度是日本为发挥自身发达国家的作用、协调国际社会发展,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技能、技术和知识,协助发展中国家培养其经济发展所需人才为目的”。它还指出,该制度创立于1993年,规定外国人可依据《出入国管理及难民认定法》附表第1-2的“技能实习”在留资格,在日本学习技能。照此解读,技能实习制度就是日本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制度,从而发挥其发达国家作用的一种国际贡献。

那么事实到底是如何呢?技能实习生状况简直就是“现代版的蟹工船”[2],这是《西日本新闻》对于该制度的评价,因为作为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受到了极大限制,特别是第一年技能实习生的收入低得可怜。不仅日本国内一直有很强烈的批评声音,2006年美国国务院《年度人身买卖白皮书》也把日本这项制度列为非人权状况,认为制度本身就是恶劣的强制劳动温床。受此影响,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派出专家到日本调查,其结论敦促日本尽早废除该项制度。

不过,若追根溯源的话,日本技能实习生制度诞生之初确实曾带有国际贡献与国际合作的性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投资海外的日本企业从当地选拔优秀员工派到日本国内进行培训,这些人在日本学习了技术及相关知识之后,回到当地就成为企业的骨干。为了支持企业进军海外、扩大市场,1981年日本修改了《出入国管理及难民认定法》,“认可日本公私机构接受外国人入境学习产业技术及技能”,创设了外国人研修制度。

然而,日本经济迅速腾飞也带来了用工成本的快速上升,于是,一些企业便开始以“研修生”为名,从海外引进大量廉价劳动力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这种以企业为单位,接受其自身在海外企业或合资企业,甚至是客户企业所派到日本的技能实习生方式,被称作“企业单独型”模式。另外一种就是所谓“团体监理型”,主要是日本的各种行业联合会为加盟其旗下的中小企业招聘海外技能实习生。1991年为了扩大外国人技能实习生国内接收能力,同时推进法制化建设,避免各种问题,由日本政府出资成立了国际研修协力机构(JITCO)。该机构主要承担五项职责:一是专门负责与外国政府接洽沟通,为技能实习生提供入境相关服务;二是负责指导各团体及实施企业或机构,推进法制管理;三是协助完成一年研修的技能实习生找到对口企业;四是为技能实习生提供生活、安全卫生及灾害等援助服务;五是通过杂志或网站提供专业信息服务。

JITCO设立之初是由日本法务省、外务省、通商产业省(现经济产业省)和劳动省(现厚生劳动省)等四省共同管理,1992年又增加建设省(现国土交通省)为主管单位,成为所谓“五省共管”的特殊机构,其目的也很明了,有利于疏通和解决围绕技能实习生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由于成为日本政府一手操办的业务,20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所接收的外国人技能实习生数量迅速攀升,1995年入境突破4万人,2005年又实现倍增达8.3万人。截至2008年在日本外国技能实习生总数超过17.7万人,这相当于在日本全部就业人口的2.65‰,也就是每千人中有3名外国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