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者老龄化”和“接班人缺位”已成为日本中小企业难解之困。如今,日本中小企业数量已降至380万家,同比上世纪末减少超过了100万家。而且,伴随经营者平均年龄突破60岁大关之后,中小企业倒闭潮已是风雨欲来,形势非常严峻。日本政府一直在极力救助中小企业,它通过出台各种补助或税收减免政策,为中小企业解困。在巨大财政压力背景下(政府债务余额已超过GDP250%),中小企业预算却不断增加,2013年一般预算额为1811亿日元,到2015年攀升至2416亿日元,此外还有补充预算以及日本政策金融公库等财政投融资,年支持力度已经超过3万亿日元规模。
但是,日本政府的救助只是杯水车薪,难以解决根本问题,中小企业经营破产或停业歇业仍呈逐年上升趋势。不过,在2012年之后却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中等规模的中小企业数量不减反增,到2014年其企业数量却从51万家增长到55.7万家,净增了4.7万家;与此相反,小规模企业(一般指员工在20人以下)继续减少,从334.3万家减少到325.2万家,消失了9.1万家。
中等规模中小企业到底因何而逆势增长呢?并购(M&A)是重要原因之一。按照日本独立行政法人“日本中小企业与区域创新组织”(Organization for Small&Medium Enterprises and Regional Innovation,JAPAN)的推测,在日本中小企业之间的所谓内部并购(ININ M&A)件数非常之多,远远超过上市企业的公开购并案件。2015年9月,日本帝国数据银行对此进行了问卷调查,它抽选了2000家中小企业(有效回答878件,回答率43.9%)。调查结果显示,有约2成企业表示实施了并购策略,而在公司内部研究讨论并购策略的企业更是高达4成左右。在被问及“今后是否实施并购策略”之际,超过6成企业表示将考虑实施,远远超过不考虑并购的企业。
日本商工综合研究所在2014年也对中小企业并购问题进行了调查。它得出五个结论:一是伴随着并购相关法律政策的逐步完善,过去以大企业为中心的并购策略正在迅速向中小企业扩散;二是中小企业并购市场规模仍然不大,最大原因是“接班人缺位”,但也不乏扩大销售或其他战略目的;三是在“外族接班”大量增加背景下,并购方式越加受到重视;四是中小企业对于并购的抵触感正在逐步削减,经营者高龄化推高了这一市场;五是除了接班之外,并购还具有其他战略价值。
并购(M&A)正在成为解决日本中小企业接班人之困的主要方式。以东京地区为例,在2011年10月—2013年9月东京都事业继承援助中心统计案例中,以并购方式的“第三者继承”已经占比高达82%。与此相反,20世纪90年代曾占中小企业9成以上的家族继承模式则降至了4%。另外就是从员工中选拔出新的经营者,其比例也有10%。
最近,日本企业也把外国企业纳入并购转让的对象。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将中国企业列入了业务继承的选项。例如,在上海拓展业务的日系咨询公司乐思凯信息科技就在网上公布了企业并购信息,该公司自2016年开始将介绍中日之间并购项目和技术合作作为主打业务。然而,由于文化差异、经营环境不同等原因,谈判难以顺利推进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今后,对于中国等海外企业而言,并购日本中小企业确实将是最佳时机,不过,在真正行动之前,还必须做足准备功课——充分了解日本中小企业并购的独特特征。一是严守秘密,一般日本中小企业认为“出售转让企业是负面印象”,所以往往不愿意让员工和客户等利益相关者知晓,因此并购是在极其秘密背景下实施的,收购方若泄露消息将被视为缺乏信用。二是目标明确化,收购方一开始就会开宗明义,阐明收购目的及其效果,而且不能过于抓住转让方“短板”,采取柔性化和渐进方式的成功可能性更高。三是要建立互信关系,特别是转让方往往非常重视企业存续发展以及维持员工就业,因此,它倾向于选择那种值得其信赖的收购方,也就是所谓“转让信任”远远高于“转让价格”。四是时机把握也非常重要,因为并购是“企业(或事业)价值”,所以转让方往往早就有了思想准备,要在企业或转让事业最具价值的时机“出手”,因此,作为并购方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在最佳时机促成转让方作出决断。
注释
[1]本文内容刊载在《董事会》2017年1期《日本中小企业接班人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