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2009年,这十年间日本出口欧美产成品从1451.5亿美元骤然降至954.7亿美元,降幅达34%。但在同一时期,日本出口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的中间产品,却从642.8亿美元攀升至1416.2亿美元,升幅达120%。[3]这两个相互背离的事实说明,日本制造业正在从最终产品的制造者,变身为“全球制造体系再分工”的上游供应者。不仅如此,日本贸易出口的中间品大多又具有所谓“唯一性”,也就是说,占有更高的世界份额。
以半导体芯片为例。半导体素有“工业大米”之称,伴随技术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几乎所有产业都离不开半导体产业芯片。而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日本企业控制着上游领域,它占据着37%的半导体装置和66%的半导体材料市场,在某些领域甚至占有一半,乃至90%以上份额,形成了垄断优势[4],如在电子束扫描、显影以及切割装置等领域,东京电子、尼康、佳能、信越化学、SUMCO、东京应化等都是代表企业。另外,日本还有“微控制器(MCU)王国”之称,据美国Gartner公司调查数据,在微控制器领域中,日本挤占了前十位中的四席(2007)。另据美国iSuppli公司数据显示,有5家日本LSI厂商进入全球前十。例如瑞萨电子公司在上述领域都独占鳌头,占有该市场20%的份额。[5]
然而,日本企业却陷入另一种困境——拥有技术优势却盈利乏力。近年来,过去日本企业以技术优势获得市场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严重受阻,在全球市场中,日本半导体产业整体萎缩势头一直在延续。2011年日本半导体产业继续下滑,其全球产值占比跌破20%大关,降至18.9%的历史最低点。[6]而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半导体产值曾占全球半壁江山,最高曾达到51%市场份额(1988年)。[7]
日本大地震之后,日本芯片产业更是出现“哀鸿遍野”惨状。在45家主要半导体厂商中,37家企业的销售额出现同比负增长,25家企业陷入了赤字经营。在全球MCU市场中占有率第一,也是日本半导体代表企业的瑞萨电子,出现了史无前例的626亿日元巨亏。[8]另外,作为日本唯一DRAM生产商的尔必达存储公司,也因常年亏损而被迫在2012年宣布破产,这家曾是日立制作所与NEC在1999年联手打造的企业,如今不得不接受美国美光科技2000亿日元融资,成为其旗下子公司。由此,日本政府在2009年投入的300亿日元公共资金也瞬间化为泡影。[9]从事半导体及相关业务的日本大企业同样遭受波及,索尼、松下及夏普等三大企业集团2011年度赤字合计达1.7万亿日元,仅有富士通勉强维持了盈利状态,其利润也同比出现22%的下滑。[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