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是跬步千里的原点(1 / 1)

从供给层面来看一国经济增长的话,劳动、资本和技术是三大生产要素,具备并如何实现三者之间的有机组合,这是经济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战争刚刚结束之际,日本出现了庞大失业大军——被解散的军人达360万人、战时军需产业领域的工人数量又有160万人,加上因侵略战争失败而从海外撤回国内的人更是高达650万人。也就等于是说,在劳动力因素方面日本出现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的状况。再从资本因素来看,当时经济状况已经处于崩溃边缘,政府及社会根本不具备产业投资所需要的大量资本。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以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都留重人为代表,日本于1940年创设了经济安定本部(作为日本政府复苏经济规划机构),它经过研讨分析而设计出所谓“倾斜生产方式”,在当时资金与原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优先集中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煤炭和钢铁产业为主,再以此为杠杆,逐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虽然比劳动力因素要困难得多,但资本问题总算还是可以解决的,但技术却没那么容易了,这也就成为当时日本经济复苏的真正短板所在。

引进欧美先进技术成为日本解决技术进步的战后起点。由于战争等原因,当时日本与欧美之间形成了巨大的技术落差,而填补这一技术落差的技术赶超就成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而且,技术进步也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即便到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日本技术上仍然远远落后欧美,这一期间,由日本完成的自主研发技术还是屈指可数,它仅在聚乙烯和晶体管等技术方面发展迅猛。

引进只是打开了大门,更加重要的是如何吸收和消化这些技术。除了大量引进海外技术之外,日本还以企业为主体,还成立了实施各种组合的多个技术研发中心,这些机构成为推动日本技术进步的真正主力。进入80年代之后,在民间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中技术进口比例开始下降,与此同时,其技术贸易收支比例却悄然上升。这表明,日本企业自主研发得到了极大推进,技术出口开始增加。这些都表明日本与欧美之间的技术差距开始快速、大幅地缩小。

研究开发一直为日本企业所高度重视,成为产业发展的原动力。通过新的科学发现或是新的技术开发,不断实现技术进步,从而推动产业升级,赢得国际竞争力。日本以电子机械为龙头,包括机械产业在内都获得了快速而领先的技术进步。1989—1995年,日本的电子通信设备和办公设备等产品占到高科技产品出口的80%左右。与此相对照,美国和法国主要以飞机相关产业出口为主,而德国的高科技产品占比相对较低。然而,从技术贸易角度来看,美国在1987—1996年期间的技术贸易收支为1471亿美元的黑字,仍占据着技术竞争优势。同一时期,日本技术贸易则显示为329亿美元的赤字状态,重点以通信、电子和电子仪器为主,从欧美国家进口。[1]日本的产业技术强项主要集中在一般机械和电子机械等方面,不仅对欧美的技术依存不断下降,相反,在纤维、通信、电子以及电气设备、医药品等领域甚至向海外提供技术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