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垄断资本主义下日本农业结构的变化(1 / 1)

大正时期(1912—1926)的日本资本主义经历了明治时期44年的发展,开始步入垄断资本主义期,与此同时日本的近代工业化及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大正时期的15年间,日本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作为物资供给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一战后经济危机的挫折、因其自身构造性矛盾而产生的佃农斗争的冲击,乃至自然灾害(东京大震灾)的发生,其结果使“农业问题”成为最大社会问题而凸显。进入昭和时期后,美国等西方国家于1928(昭和3)年出现农业危机,接踵而来的是1929年10月发生的世界经济危机。本次经济危机席卷工业、农业、金融等各个领域,虽然于1933年告一段落,但农业部门并未出现明显复苏,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日本农业一直处于慢性萧条之中。

战间期[22]农业问题凸显,农村经济出现极大困难。仅以肥料,即“金肥”与米价指数为例:1925年两者平均指数均为100的话,三年后的1928年前者为81、后者为75,即前者降低19%,而后者则降低25%;到了1932年,前者为60、降低40%,后者为50、降低50%。可见一战后的通货紧缩背景下,虽金肥与米价都在下降,但与金肥相比,米价的降低程度更大;这必然使农业经营受到很大压力。[23]在以上农业经济面临困境的条件下,日本农业结构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具体可归纳如下。

首先,农业经营体及耕地数量减少。明治初期至一战前为止,日本农户及耕地数量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中,但是一战后两者数量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见表6-10。表中数字表明,1920年度两者达到最高数值之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与最高点的1920年相比,1923年迄的3年间,农户数减少3万1306户,下降0.6个百分点;耕地数量减少3万2633公顷,同样下降0.6个百分点。不仅如此,大米、裸麦及小麦的单位产量同样开始出现减少趋势,其中裸麦及小麦的减少趋势更为明显。可见1920年代后,日本农业整体规模开始进入萎缩状态。

表6-10 农户及耕地数量等变化(单位:农户=户、耕地面积= 公顷、平均耕地=公顷/户、平均产量=石/每反)

其次,农业经营内容单一化。一战后日本农业生产结构出现变化,农业生产内容除向因运输、腐败等原因受进口农产品压力相对较少的品种转移之外,向国家保护的重要农产品集中。表6-11表明,一战后茶叶以及小米等多种粮食种植面积急剧减少,而大米及桑田的种植数量显著增加。毫无疑问,大米在日本人膳食结构中占有主要地位,是政府保护的重点农产品,并且当时日本国内养蚕业仍属垄断性产业,为保证桑叶的市场价格,同样桑田种植被政府列为重点保护项目。足以证明,政府的农业政策方向使一战后农业经营内容出现单一化。

表6-11 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变化(单位:公顷)

再次,农副业的集中及专业化。一战后农业规模整体萎缩及农业生产、经营内容的单一化,造成农闲期集中及农闲期剩余劳动力的集中,使农民在农闲期剩余劳动力使用方式上出现新的认识,即从仅作为收入补贴式副业发展到更加重视副业收入,甚至开始出现副业专业化农户。其中养蚕、养鸡、养鹅等畜产业副业集中现象明显(见表6-12)。一战后从事畜牧业副业农户的数字与日俄战争后的1910年相比有了明显的增加,并且与一战前的1913年相比其增长速度更为迅速。说明一战后农业规模缩水及结构单一化的背景下,农户通过畜牧业等副业增加收入、借以维持生活的倾向明显上升。

表6-12 主要副业规模变化(单位:户、头)

最后,农民层的再分化。第三章中曾经通过表3-6的数字指出,明治末期经营规模在0.5未满至1公顷之间的农户,以及经营规模在3至5公顷以上的农户数量均处于增加趋势,然而经营规模居中,即1至3公顷的农户数量则处于减少的趋势,说明明治末期日本农民阶层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但是,一战以后的农民层分化出现逆转现象。0.5公顷未满及3至5公顷以上的农户数量开始减少,虽然中间层的0.5至2公顷经营规模的农户数量增加,但2至3公顷经营规模的农户数量却出现减少现象。仅以1917年至1922年5年间的数字为例,0.5公顷以下农户减少5万6727户,3至5公顷以上农户减少7837户,中间层中0.5至2公顷经营规模的农户增加5万376户,2至3公顷经营规模的农户减少4726户,5年间农户总共减少2万554户。以上数字结构说明,一战后农民阶层出现再分化现象,该变化可归纳如下:(1)在5公顷以上的大土地所有阶层减少的同时,2至5公顷中坚阶层的减少较为显著;(2) 0.5至2公顷经营规模的过小农阶层增加;(3) 0.5公顷以下贫农经营阶层减少;(4)农户总数的减少表明农村内部农民贫困现象不仅未得到实质上的缓解,过小农阶层增加、中坚阶层的减少,均说明农村内部农民贫困现象持续扩大,贫农成为雇佣劳动者流入城市的现象显著增加。

综上,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其内部结构中存在的高速工业发展与半封建性农业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日渐激化,农业问题凸显。其间虽然一战前后日本经济经历了空前的好转及极度的危机,但农村却一直面临各种问题的困扰。首先,一战中粮食需求急剧增加,但半封建土地租佃关系使农业生产无法满足供给,加之政府的米价政策及地主阶层与大米商人的投机行为,米价暴涨使包括农民在内的一般民众生活压力增大,大米暴动突发。其次,一战后经济危机及农业危机,使农村内部农民贫困程度不断增加,农业结构也发生整体规模萎缩、经营内容单一化、农户经济中对副业依赖程度提高等变化。以上均说明农业问题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内部的最大问题,并作为日本资本主义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而存在。

【注释】

[1] 杨栋梁著《近现代日本经济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第111页。

[2] 数字均来源于後藤靖·佐々木龍爾·藤井松一著『日本資本主義発達史』,有斐閣,1979年,第136页。

[3] 数字来源于朝日新聞社編『日本経済統計総観』,朝日新聞社,1930年,第724页。

[4] 原文「第一次非常特別税」,「第二次非常特別税」。

[5] 「明治三十九年三月七日 衆議院議事速記録第12号 関税定率法改正法律案 第一読会」,日本国立国会図書館所蔵。

[6] 详见内閣統計局監修『日本帝国統計全書』,東京統計協会,1928年。

[7] 详细请参照前出高橋亀吉著『明治大正農村経済の変遷』,第122—128页。

[8] 近畿6府县指京都府、大阪府、滋贺县、兵库县、奈良县、和歌山县的2府4县。

[9] 原文「自作農創設方策ニ関スル施設ノ大要」。

[10] 原文増田ビルブローカー銀行。

[11] 数字均来自日本銀行調査局編『日本金融史資料―明治·大正』下巻,大蔵省印刷局,1955年。

[12] “反步”为土地的面积,三反步大约3000平方米。

[13] 俵大米的计算单位,一俵为四斗。

[14] 1922年、1923年中发行的刊物工藤栄助著『地主と小作人争議及其解決』,松本寛著『行脚調査小作問題の真相』中的片段。引自前出農業発達史調査会編『日本農業発達史6』,第79—80页。

[15] 農林省農務局編『本邦農業要覧』,大日本農会,1931年,第138—139页。

[16] 为防止实物佃租在征收及运送过程中出现损失,在原有佃租的基础上追加部分佃租米。

[17] 農林省農務局編『小作制度ニ関スル各調査会ノ経過概要』,農林省農務局,1926年,第1—2页。

[18] 石黑忠笃被称为日本农政的泰斗(大御所),是日本近代著名农政官员。

[19] 前出農林省農務局編『小作制度ニ関スル各調査会ノ経過概要』,第14页。

[20] 同上,第27页。

[21] 同上,第64页。

[22] 指一战结束与二战开始之间的时期,即1918—1939年。

[23] 数字均来源于農業発達史調査委員会編『日本農業発達史6』,中央公論社,1957年,第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