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单刀直入直面日本农业现状的话,则不能不说其所面临的局面极为困难。2010(平成22)年6月11日,日本农林水产省公布的《平成21年度食品·农业·农村白书》[9]中有如下记载:
目前农业,不仅存在农业生产者减少及其高龄化、农业生产额及农业收入骤减问题,而且农地面积仍在不断下降、新参务农者数停滞不增,农业正面临着丧失作为产业而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之危机……昭和40年度(1965年度),以供给热量为基准的食品自给率曾经为73%……平成12年度(2000年度)降为40%……同时由于细饲料[10]
的海外依存度高,所以随着肉类及牛奶、乳制品消费量的增大,饲料的自给率与昭和40年度相比也有了极大的下降,平成12年度为26%(以下略)。
以上内容表明,日本农业正面临着四项主要问题:(1)农业生产者的减少及其老龄化;(2)农业生产及农业收入额的减少;(3)农地面积的减少;(4)农产品自给率的减少。在此姑且不去讨论每个问题出现的内在原因,仅从其相互关联上也不难看出,四者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因果效应。首先,农业生产及收入的减少使农业失去作为产业的魅力,造成新参就业者减少,这必然带来务农者减少及其老龄化问题;其次,农地面积减少使农业生产规模缩水、生产成本增加,造成农业生产量及务农收入减少,其结果又必然带来农产品自给率的下降;以上恶性循环意味着日本农业将失去作为产业而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不能否认,近代以来日本资本主义及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部门并非止步不前,而是与工业部门同样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首先,农业的近代化程度及农业生产率,乃至农民的收入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明治农法的成立,改良了日本前近代农业生产技术中的主要问题——浅耕、排水不良、少肥——中的排水及肥料问题。其中灌溉排水技术的导入,使水田的“干田化”成为现实,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增加了粮食生产量;而金肥的使用,解决了因农地利用率提高带来的土壤养分的流失,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特别是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成长过程中,农业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得以实现。
其次,农业结构、农业及农村基础设施,乃至农民的生活环境也有了良好的改善。与前近代日本以大米为主的单一农业结构相比,近代以来逐渐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多元化结构,至20世纪10、20年代,大米以外的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从自家消费转化为市场营销,日本农业经济的商业化程度得到显著的提高。与此同时,战后日本政府积极实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整备政策,使农业及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近代以来日本农业与前近代相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步,但是其发展过程中仍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致使其目前处于极其困窘的状态。表1是日本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长期统计数字,从中能够充分了解到近代以来日本农业成长与衰退的足迹。
表1 近代以来日本农业四项重要指标变化表
从表1数字变化中看到:(1)明治维新后至20世纪40年代迄,日本农业生产总额及耕地面积均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相反务农人口及农产品自给率呈现平稳减少趋势;这一方面印证了明治农法的形成对农业生产率提高产生的积极影响,同时体现了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向工业劳动力移动的过程,并且农产品自给率的变化,表明日本开港后的通商过程中农产品贸易额处于缓慢增长状态。(2)二战后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的20世纪60年代起,20世纪三四十年代增至最高点的耕地面积开始迅速下降,到2015年已经从40年代末的600万公顷以上,跌至450万公顷左右。务农人口的减少及老龄化现象同样令人瞠目,2015年仅200万人左右的务农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已经占到63.5%。农业生产总额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最高点之后急速减少,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竟跌破1%;同时二战后农产品自给率也在直线下降。以上均成为目前日本农业最为棘手的问题,使其面临可持续性发展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