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国归还者联络会”的成立(1 / 1)

1956年11月,先行获释回国的战犯们决定成立“中国归还者联络会”(简称“中归联”),总部设在东京,并在各地方成立支部,成员包括全体从中国归来的前日本战犯。1957年2月24日,经选举产生了“中归联”临时常务理事会,国友俊太郎当选为理事长。9月22日,“中归联”由日本各地选出20名代表,在东京召开第一次全国大会。会议通过了《中国归还者联络会章程》,规定“本会以加深会员相互亲睦、相互帮助、为日中友好的发展与和平事业做贡献为目的”。[118]

1960年10月22日,“中归联”在东京召开第二次全国大会,来自各地支部的70余名代表出席,一致推选原第59师团长、陆军中将藤田茂为会长。大会修改了章程,将“中归联”的宗旨定为:“本会的目的是从人道主义出发,深刻反省参加第二次大战中对中国的侵略或对这种侵略的赞同,并将此反省在国民之中推广,为和平和日中友好做贡献。”

从此,“中归联”这个由原日本战犯组成的进步团体,成为推进日中友好、反对侵略战争、反对军国主义复活的一支特殊力量。

1965年9月7日,以藤田茂为团长的“中归联”第一次访华代表团应邀访问中国。9月29日,代表团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盛大国庆宴会。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并与他们合影留念,鼓励他们为中日友好、反战和平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后,尽管受到中国“**”的波及和影响,“中归联”自1966年10月至1986年10月,分裂为“中归联”(正统)和“中归联”两个组织,但两派依然积极组织反战演讲,出版反战书籍,为中日友好事业做贡献。1986年10月19日—20日,“中归联”在静冈县热海市召开全国统一大会,终于结束了长达20年的分裂局面。

1988年10月22日,统一后的“中归联”成员集资500万日元,在原抚顺战犯管理所内,修建了“向抗日殉难烈士谢罪碑”。三米多高的汉白玉碑雄伟壮观,引人注目。碑文写道:

我们在长达十五年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中,犯下了烧杀抢的滔天罪行。战败后,被关押在抚顺和太原战犯管理所,在那里受到了中国共产党、政府和人民“恨罪不恨人”的人道主义待遇,开始恢复人的良心,没想到根据宽大政策,一名也没有处死,全部释放回国,正当抚顺战犯管理所恢复原貌之际,在这里建碑表示向抗日殉难烈士谢罪的诚意,刻下决不允许再发生侵略战争,为和平与日中友好奋斗的誓言。[119]

据报道,当年“中归联”成员曾有意将此碑命名为“认罪碑”,而中方则提议用“纪念碑”,但这些日本老兵坚决不答应,几经商议,最终定名为“谢罪碑”。一字之易,真实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真诚和善意,令老兵们非常感动。[120]

应该说,“中归联”成员的认罪是真诚的,他们为中日友好所做的事情是发自内心的。如长期担任“中归联”会长的藤田茂,多年致力于“中归联”及中日友好事业,曾四次率团访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周总理高度赞扬他为中日友好所做的贡献,赠给他一套中山服。1980年4月11日,九十高龄的藤田茂溘然去世。临终前,特意嘱咐将周总理赠送的中山服穿在身上,以示九泉之下永远不忘中国人民的恩情。[121]

另外,该书所采访的十八名“中归联”成员中,汤浅谦曾任“中归联”常任委员长,筱塚良雄、铃木良雄、堀口久七、汤浅谦、渡部信一、鹿田正夫、金井贞直等曾任“中归联”常任委员,他们都为“中归联”的活动做出了贡献。他们表示:

我们活动的出发点是“认罪”即承认过去战争的错误。我们始终站在认罪的立场,不允许日本再次走向侵略战争之路,同时,努力为日中友好乃至世界和平做出微薄之力,携手共度我们不多的余生。[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