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九个月的研修活动主要在万叶古代学研究所展开,故以下对研究所的活动进行简单总结。
在万叶文化馆内设立万叶古代学研究所,旨在以《万叶集》为中心展开古代学的综合研究,体现了中西进馆长的开阔视野。其最大的特征是以跨领域、跨国家、普及性地大规模展开万叶古代学研究。换言之,万叶古代学是以《万叶集》为接点,统合多种多样学问的总称。为了展示这一新兴学问——万叶古代学的研究成果,自2002年6月开始,万叶古代学研究所开始组织共同研究“欧亚大陆与《万叶集》Ⅰ”。此研究旨在探讨欧亚大陆文化圈中《万叶集》在文化史上的地位,以及考察《万叶集》的源流,捕捉欧亚大陆各地文学的起源及其展开的普遍样态,明确《万叶集》成立的意义。[133]该共同研究为期两年,第三年举办研讨会,报告两年的研究成果。笔者加入的2002年,该研究首先对欧亚诸地域古代歌谣(诗歌)及文学在现代的存在样态展开调查、报告,继而探索地域间的影响关系。
1.第一次(2002年6月9日)
寺川真知夫(万叶古代学研究所所长,同志社女子大学教授):“《万叶集》中的宴会歌”。
首次共同研究会时因本人尚未赴日,很遗憾错过了寺川真知夫所长的研究发表。第二次之后的研究会,笔者皆有幸参加,现根据分发的资料,将发表者与发表题目列举如下。
2.第二次(2002年8月31日)
上野诚(万叶古代学研究所副所长、奈良大学教授):“关于本项目方法论基础的一点思考——从民俗学与万叶研究的关系视角”。
原山煌(桃山学院大学教授):“蒙古的口承文艺——特色与问题”。
3.第三次(2002年9月1日)
辰巳正明(国学院大学教授):“《大歌》起源的探讨——从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歌唱系统的关系来看”。
松村一男(和光大学教授):“异界的神话学:以海的异界为中心”。
4.第四次(2002年10月27日)
王晓平(帝冢山大学教授):“敦煌愿文与日本愿文”。
皆川隆一(庆应义塾高中教师):“神之歌·亡灵之歌——高山族人的对唱”。
5.第五次(2002年12月22日)
金两基(常叶学园大学客座教授):“韩国诗律与音律的交互”。
高桥孝信(东京大学教授):“南印度泰米尔族的古代文学事例研究”。
6.第六届次(2003年1月12日)
岩城雄次郎(泰国文学翻译家):“泰国的民间歌谣”。
栗原成郎(创价大学教授):“基辅罗斯(中世俄罗斯)的文学起源”。
如上所示,参加共同研究的发表者不仅有日本学者,还有来自中国和韩国的学者加入。而且,发表题目也多种多样,内容不限于日本,更扩展至中国、韩国、蒙古、印度、俄罗斯等欧亚大陆。每次研究会先由共同研究员发表,再由特别讲师作报告,大概的形式是上午发表,下午讨论。每次研究会的中心论点都是各国各地域的文学起源问题,有很多是只能在此研究会上聆听到的,会上热烈的讨论也令人感到非常兴奋。[134]
在人文科学研究依然以个人研究占据主流的今天,这种跨国家、跨领域、普及性的共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期待今后研究所主办的共同研究不断取得辉煌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