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叶集》概述(1 / 1)

《万叶集》共二十卷,收录上至天皇贵族、下至士兵百姓的4500余首和歌[1]。关于《万叶集》的编者及编纂时期,日本学界并无定论。一般认为,《万叶集》并非由特定编者一次性编辑而成,而是经过漫长而复杂的编纂过程,最终由大伴家持编成于8世纪中后期的奈良时期(710—794)。

对于《万叶集》书名之含义,日本学界亦是众说纷纭,以下两种观点最具代表:(1) “叶”即“世、代”之意,“万叶”包含着希望此书流传万世的美好愿望。(2)以“叶”喻歌,“万叶”即汇集众多和歌之意。二者各有所据,各执一词。

就其内容而言,主要分为杂歌、相闻、挽歌三大类。关于杂歌、相闻、挽歌之名的来源,一般认为,杂歌来源于中国《文选》的“杂诗”和“杂歌”,吟咏对象主要是宫廷礼仪、行幸游宴、狩猎旅行、四季风物等,具有与宫廷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开性质。虽就广义而言,凡不入相闻、挽歌者,皆可归入此类,但《万叶集》将杂歌列于二者之前,可见其地位远高于多表达私人感情的相闻和挽歌。“相闻”一词虽见于中国古代典籍,但用于作品内容的分类,则为《万叶集》所独创。相闻歌主要吟咏男女之间的恋情,也有一些用于表达朋友、亲人之间的感情。根据表现手法的不同,还可分为正述心绪歌、寄物陈思歌、譬喻歌等。其中,正述心绪歌多属直抒胸臆,寄物陈思与譬喻歌则是触景生情、借物抒怀之作。挽歌之名来源于《文选》中的“挽歌诗”,本为挽灵柩时所唱之葬歌,《万叶集》中的挽歌主要是指葬礼上哀悼死者的和歌,也有一些临终遗作和后人缅怀之作。

从形式上看,与后世《古今集》等敕撰和歌集以短歌为主不同,《万叶集》的歌体更为丰富,包括长歌(五七、五七、五七……五七七或五三七)、短歌(五七五七七)、旋头歌(五七七五七七)、佛足石歌(五七五七七七)、连歌(五七五+七七)等。和歌只有字数和句式的规定,而无押韵的要求,如短歌为五七五七七的31字(音),长歌则以五七句式反复吟咏,最后以五七七或五三七结束。至于其他歌体的字数要求,如括号中所示。另,短歌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独立吟咏的短歌;另一种则是附在长歌之后的反歌,反歌之名据说来源于中国辞赋中的反辞或乱辞。据日本学者统计,《万叶集》共收长歌265首、短歌4207首、旋头歌62首、佛足石歌1首、连歌1首[2]。此外,还收录汉诗4首、汉文1篇以及少量的序文书简等。

由于当时日本尚无自己的文字,日本人只得借用汉字用以记录自己的语言。因此《万叶集》虽然全部以汉字写成,但并非使用纯粹的中国古文,而是充分利用汉字的表音功能,创造出日本独特的“万叶假名”,用以记载日本的固有和歌。《万叶集》的用字非常复杂,经过历代学者的艰苦努力,不断进行注音和解释,训读问题终于得到了基本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万叶集》中收录了一首山上忆良的《在大唐时忆本乡作歌》(卷一,63)[3],这是日本遣唐使在中国所作的最早和歌,也充分说明《万叶集》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