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地区由于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和丰富的石油资源,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上大小霸权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插手该地区事务,造成冲突不断,该地区始终成为国际关系热点地区之一。对于大小霸权主义国家来说,中东地区就如同一个国际大舞台,它们分别扮演着不同角色登台献艺,既可以获得丰厚的经济实惠,又可以展现自己的政治、军事实力,并以此来标榜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同样,中东地区这一国际大舞台,对于日本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中东地区不仅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重要的贸易市场,而且也为其提供了展现政治、军事实力的舞台,成为推行“政治大国”外交战略目标的一个突破口。
日本要想在国际社会上树立起自己的“政治大国”形象,首先就要确立自己的独立性对外政策。众所周知,日本自战后恢复独立地位,就确立了吉田茂制定的“对美一边倒”的外交路线,紧紧追随美国的对外政策,以日美同盟关系为其外交的基轴。在吉田茂路线下,日本重点发展经济,以出让领土给美国驻军换取国家安全保障,以追随美国外交换取在国际社会的庇护。但是,无论是吉田茂路线也好,还是其他路线也好,都不是打算使日本永远成为二等国家,更不打算永久地听从美国的指挥,成为美国帐下的一个小卒。早在1951年1月20日,日本外务省提交吉田茂的媾和文件“D作业”中就指出:“日本完全恢复自主性”,与美国“应以合作伙伴关系缔结和约。”在当年1月31日提交美国方面的备忘录中,吉田茂明确要求:“日美作为平等的伙伴进行相互安全合作。”[18]吉田茂路线的实施,完全是出于日本当时所处的环境和未来发展道路而不得已的选择。但是,日本并没有因此放弃追求“政治大国”目标。日本要想在国际社会上树立起自己的“政治大国”形象,首先就要确立自己独立性对外政策,即摆脱完全追随美国外交的局面。可以说,日本在这方面的尝试也是不断进行的。如1956年10月,日本与苏联恢复了邦交正常化,就是要在美国之外寻找自己外交领域的实践。由于当时日本经济实力有限,国际地位不高,特别是国际环境处于美国独霸天下的局面,所以这种外交的扩展也仅能说是一种“尝试”,而且次数有限。但是,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特别是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后,加上国际环境的变化,世界格局演变成为美苏两霸相争的局面,日本提出独立性对外政策便有了可能。日本这种独立性对外政策的提出,首先表现在对中东外交上。1973年11月22日,在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直接打击下,日本提出“亲阿拉伯”政策。这是二战后日本外交史上,首次在国际间冲突中,形成与美国互相支持对立一方的局面,而且这一政策长期坚持执行。
日本在对中东政策上,公开站在不同于美国的立场上,这在日本走向独立性对外政策历程上是标志性变化。进入80年代后,日本政府公开提出把实现“政治大国”作为自己外交战略目标,表现在对中东外交上,日本主动承担调解两伊战争中双方停火。日本在两伊战争期间,成功地展开斡旋外交,发挥了东西方其他大国无法发挥的国际作用,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国际地位,而且也是战后历史上日本首先独自承担调解两个地区大国间的武装冲突。进入90年代后,随着海湾危机出现以及最终海湾战争爆发,日本这一“政治大国”外交表现更加充分。海湾战争中,日本承担了130亿美元的战争费用,占整个战争费用600亿美元的近1/4。日本提供如此巨额战争费用,在二战后历史上是首次。海湾战争刚一结束,日本又派出现代化扫雷艇驶向海湾地区,这是日本国民自卫队建立以来,首次大规模远距离执行海外任务,不久,日本国会又通过《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法》,为今后向海外派兵制定法律依据。
日本在实施“独立性”外交政策上,在推行“政治大国”外交战略目标中,这些带有突破性的举动往往首先采用在对中东政策上,使我们有理由确认中东地区是日本推行“政治大国”外交战略目标的突破口。众所周知,战后日本外交长期的重点为东南亚地区。但是,东南亚地区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残酷侵略,痛苦的过去使人们记忆犹新,所以这里的各国人民对日本提出的许多带有政治性的主张采取一种戒备,或者抵制的态度,目的是防止旧日那种遭受残酷侵略的噩梦重演。满受风霜的东南亚人民,同亚太地区其他当年遭受日本法西斯势力侵略的国家一样,都不愿看到日本再次成为军事大国走向侵略扩张的道路。而在中东地区,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法西斯势力的侵略魔掌尚未能伸到这里就已经灭亡,所以他们缺少像亚太地区国家人民那样的戒备心态,很容易接受日本在“经济、技术大国”的招牌下,推行的“政治大国”外交路线。
日本在中东地区实施这些带有突破性“政治大国”外交举动,无非就是要借用中东地区这一国际大舞台,展现自己的政治、军事实力,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以此来证明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大国”地位。冷战结束后,联合国作为处理全球事务和解决国际间冲突的唯一权威机构,其作用和威望都大大提高。所以日本把实现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作为自己推行“政治大国”外交战略目标进程的关键一步。1994年9月,日本外相河野洋平在第49届联大会议上,正式提出这一申请。为了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需要众多的联合国会员国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日本是不会放弃中东地区众多的联合国会员国的作用的,所以其加大经济技术援助,以换取中东地区国家对自己的支持。另外,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关系重心的转移,环境问题已被提到首要地位。可以看出,谁在环境问题上掌握了主动权,谁就能在21世纪全球战略格局中处于主导地位。在中东地区,由于美国的长期争夺,已经形成了其的主导地位。而日本要想在中东地区拥有一定的作为,特别是在21世纪中拥有更大的作为,选择环境问题作为突破口是可行的。1991年10月马德里和会后,日本成了中东和会多边谈判小组会议中环境问题小组会议的主持国,在日本的主持下该小组会议正在一步步努力工作。日本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利用中东地区特殊的环境,以环境保护问题为契机,为自己未来在中东地区发挥更大的作用找到了出路。
综上所述,日本在推行“政治大国”外交战略目标中,中东地区不仅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担任着突破口作用。所以我们在研究日本“政治大国”外交问题上,应该特别重视日本对中东外交问题。另外,作为一个国家,要想巩固自己的政权,要想在经济上得到更大的发展,致力于提高本国的政治地位,是常理。但是这种政治地位的提高,如果不仅是为了巩固政权、发展经济,而是要干涉别国的内政,甚至动用武力侵略别国的话,那就犯了众怒。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直到1945年8月15日宣布战败投降前的几十年历史,可以说是提高自己“政治大国”地位的历史,然而更明确地说,是几十年的对外侵略邻近弱小国家的历史。如今日本又一次提出实现“政治大国”目标,加上日本千方百计遮掩过去侵略他国的历史事实,每年8月15日又大肆举行祭祀侵略战犯的活动,使世人不能不警惕,今天日本的“政治大国”到底走什么路?特别是日本周边的亚太地区国家人民更加警惕,担心日本再度成为侵略战争的发动者。
注释
[1]本节发表于《近现代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中谷武世:《アラブと日本》,原書房,1983年,第383頁。
[3]綜合研究開発機構编:《米ソの中東政策と日本課題》,平成二年,第131頁。
[4]日本外務省編成:《外交青書——わが外交の近况》,1989年,第234頁。
[5]日本外務省編成:《外交青書——わが外交の近况》,1989年,第235頁。
[6]宝利尚一:《日本の中東外交》,教育社,1980年,第101頁。
[7]日本外務省編成:《外交青書——わが外交の近况》,1983年,第197頁。
[8]東洋經済編:《ィラン革命と石油·日本》,昭和54年,第165頁。
[9]永野信利:《日本外交概况》,行政问题研究所,1987年,第207页。
[10]日本外務省編成:《外交青書——わが外交の近况》,1983年,第203頁。
[11]日本外務省編成:《外交青書——わが外交の近况》,1983年,第203頁。
[12]日本外務省編成:《外交青書——わが外交の近况》,1983年,第45頁。
[13]日本外務省編成:《外交青書——わが外交の近况》,1986年,第53頁。
[14]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中东研究》,1994年1期,第14页。
[15]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中东研究》,1994年1期,第14页。
[16]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阿拉伯世界研究》,1995年1期,第53页。
[17]王铁铮等:《动**的中东》,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9页。
[18]冯昭奎等:《战后日本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