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与中东和平进程(1 / 1)

中东和平进程是以1977年11月埃及总统萨达特访问以色列,双方领导人就阿以冲突问题举行会晤为标志开始的。中东和平进程虽然历经20余年,至今仍无最终结果,但是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阿以矛盾,是阿以双方经过长期武装冲突后得出的共同认识。

中东和平进程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巴勒斯坦问题。进入80年代后,日本不仅事实上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并给予准国家的待遇,而且还试图参与解决中东和平进程问题。1981年10月,巴解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应邀访问日本。虽然日本方面是以“日本巴勒斯坦友好议员联盟”这一非官方组织出面邀请、接待,但是实际上这一切都是由外务省运筹。日本方面给予阿拉法特主席以“准贵宾的资格待遇”,[2]首相、外相分别与其举行会谈,日本的自民党以及各界要人多次与其会晤。日本邀请阿拉法特来访,首先表明对巴勒斯坦问题的重视程度。其次有助于了解巴解组织在中东和平进程问题上的立场与态度,使日本能够制定有效的中东外交政策。

1983年4月,巴解组织驻东京办事处代表阿布杜·哈米德作为阿拉伯国家外交使团成员,参加了日本外相安倍晋太郎主持的天皇生日招待会。巴解办事处虽然不享有驻外使馆的特权,但是日本已默许其“享有同等的待遇。”

1982年6月,以色列军队以镇压巴解组织游击队为由,悍然发动了入侵黎巴嫩事件。日本对此迅速作出反应,首先支持联合国安理会对以色列的制裁决议,宫泽喜一代理外相发表谈话,谴责以色列的侵略行径。其次对难民采取经济援助措施。1982年6月、11月,日本政府分两次对包括巴勒斯坦人在内的黎巴嫩难民提供总计200万美元的紧急财政援助。[3]日本的这一措施运用得当,反应及时,反映出日本政府对中东和平进程问题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

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国宣告成立。12月,阿拉法特宣布:(1)接受联合国安理会第242号、第338号决议;(2)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3)放弃恐怖行动。[4]巴解组织的这一政策变化,不仅为巴解组织直接与美国对话开辟了道路,而且也给中东和平进程带来新的变化。日本虽然没有立即承认巴勒斯坦国,但是却非常重视阿拉法特领导下的巴解组织所采取的现实、稳健政策。1989年10月,阿拉法特首次应邀正式访问日本,这是其访问法国后,正式访问的第二个资本主义世界大国。在阿拉法特访日期间,日本首相、外相及各在野党首脑分别与其举行会谈。日本方面再次明确提出“中东和平三项原则”:(1)以色列撤出占领土地;(2)巴勒斯坦人实行民族自决,其中包括建立独立国家;(3)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5]阿拉法特在访日期间,出席了巴解组织驻东京办事处升格为“巴勒斯坦常驻总代表团”的揭牌仪式。巴解组织驻东京机构的升格,反映出日本对其重视程度的提高。

另一方面,1988年6月,日本外相宇野在访问叙利亚、约旦、埃及后,又访问了以色列,这是日本现任内阁大臣首次访问该国。日本积极地活动于阿以双方国家之间,意味着日本试图参与解决中东和平进程问题。但是,在80年代日本始终没有能够真正参与解决中东和平进程问题。在人们期待着中东和平进程能够出现进一步转机之际,进入90年代后的一场海湾战争又使其终止不前。

1991年2月28日,海湾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的胜利和伊拉克的失败而告终。海湾战争的结局使中东地区出现了有利于美国的政治新格局。与此同时,作为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却因国内改革而矛盾重重,最终于1991年12月解体。二战以来的东西方“冷战”格局彻底打破,为日本真正参与解决中东和平进程问题创造了条件。此时美国认识到要想长期控制中东地区,必须首先解决阿以冲突问题,于是解决中东和平进程问题又被提出。美国在中东地区有关国家“穿梭”外交活动中,感到苏联在阿拉伯国家中仍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于是拉其入伙为陪衬。海湾战争不仅使阿拉伯世界出现分裂局面,而且因巴解组织支持伊拉克,使其战后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低落,外交上困难重重,为此巴解组织不得不采取更加灵活、务实的对策,也为中东和平进程发展创造了条件。

1991年10月30日,经过美苏及各方面的8个多月的艰苦努力,解决阿以冲突的中东和平国际会议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史称“马德里和会”。然而由于以色列政府不肯作出让步,使阿以双边会谈没有实质性进展。为了推动双边会谈的进展,中东和会又举行了多边会谈,即阿以冲突有关各方就共同关心的军控、水资源、能源、生态环境、难民等区域合作问题举行多边谈判。日本是多边会谈的积极参与国,并作为独立一方派代表参与,标志着其真正参与解决中东和平进程问题。日本参与了1992年1月在莫斯科举行的多边谈判筹备会议,接着又分别参加了1992年5月在华盛顿举行的军控与安全会议;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经济与发展会议;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水资源会议;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的难民会议。特别是1992年5月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环境会议,日本作为主持国,主持会议召开。在日本的精心组织下,环境会议先后在日本东京(1992年5月)、荷兰海牙(1994年4月)、海湾国家巴林(1994年10月)、约旦安曼(1995年6月)举行了7次会议,是多边谈判分组会议中举行会议次数最多的工作组。另外,在日本东京,1993年12月还举行了多边谈判指导委员会会议。目前,日本在中东和平多边谈判国际协商的工作委员会中担任多项重要职务。日本官员分别出任环境工作委员会委员长,经济开发、水资源、难民事务等委员会的副委员长,还是运营委员会成员国等。

积极开展环境外交,是日本外交的新特征。同样,在中东地区日本也在极力推行环境外交。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关系重心的转移,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人们已经认识到环境问题将是影响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谁在此问题上掌握了主动权,谁在未来的全球战略格局中就会处于主导地位。在中东地区,日本试图利用环境问题为突破口,逐渐加大参与中东地区事务的力度,最终实现操纵或控制该地区。

正当中东和平进程步履艰难之际,1992年6月以色列大选,主张以“土地换和平”的工党领袖拉宾获胜。接着巴以双方于1993年8月底签署奥斯陆协定,9月9日阿拉法特与拉宾相互致函,宣布巴解组织承认以色列的和平生存权;以色列承认巴解组织为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表。9月13日,巴解组织和以色列政府代表在美国华盛顿正式签署巴以《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日本政府代表,首相宫泽喜一作为嘉宾出席仪式。1994年5月4日,巴以双方又在埃及开罗签署《加沙——杰里科自治执行协定》,日本政府也派出代表、外相出席仪式。1995年9月,日本首相村山富士在访问沙特阿拉伯、埃及、叙利亚后,又访问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这是日本现任首相第一次访问这两个国家。日本首相敢于涉足中东地区矛盾焦点国家,反映出其在该地区的国际地位提高,也反映出其参与中东和平进程的态度。

正在阿以和谈顺利向前推进之时,1995年11月4日,力主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以色列总理拉宾遇刺身亡。接着以色列外长佩雷斯出任总理,并表示继承拉宾事业加快和谈进程。然而出乎人们的意料,1996年5月29日以色列大选,利库德集团领导人内塔尼亚胡击败佩雷斯,以色列政坛再次出现利库德集团掌权时期。内塔尼亚胡上台后,顽固地坚持既定的强硬立场,使中东和平进程又一次进入艰难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