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加工型产业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石油危机后,随着日本产业结构重心转移,更加得到飞速发展。
日本在60年代的先导产业为钢铁和汽车等重、化学工业,到70年代后半期电子工业逐渐占据了主要位置。日本电子工业的产值在1966年为1亿日元,1976年为5亿日元,到1981年为10亿日元。在出口贸易上,1980年达39977亿日元,占同期出口总额11.4%,几乎与钢铁、汽车并驾齐驱。
电子工业的特征为,各个部门接二连三地出现新产品,扮演主角的产品在交换地降低产品价格的同时,扩大了整体的需求。日本电子工业居世界第二位的生产规模,为美国的40%,是西德、英、法、意四国的生产总和。其民用产品的70%是面向海外市场,在国际市场拥有1/3的占有率。日本电子工业以石油危机为契机,努力实行合理化措施,从以妇女作业为特征的民间机器生产,转变为机械化、自动化的装配型产业,大大提高了竞争力。在欧美国家靠减裁人员来克服产业不景气时,日本则采取扩大生产规模为前提,依靠推行合理化降低成本和节省能源来解决困境。两次石油危机打击,使日本经济增长速度减慢,但是电子工业及其应用领域的发展却在加快。从70年代的发展速度来看,1970—1975年为5.8%,1975—1980年为18.9%。[7]
石油危机使发达国家的汽车市场结构发生很大转变。首先因石油危机后经济发展迟钝化及通货膨胀,汽车需求量明显降低。其次面对石油价格猛涨,尤其在美国市场上,消费者纷纷选购小型汽车。1980年在国际市场上,小型汽车占新车销售比为64%。这种对小型经济车的需求,使原本以生产小型经济车为主的日本汽车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大提高。石油危机后,日本车企一方面对限制废气采取设备投资和技术革新;另一方面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克服燃料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不利因素,采用电子控制喷射技术,提高燃料使用效率。在欧美市场不景气下,日本汽车以小型化、质量高、消费低的优势,迅速提高市场占有率。在美国市场,1975年为9.5%,1980年为21.3%。在欧共体市场,尽管英、法、意等国限制进口,但仍从1975年的4.6%上升到1980年的9.1%。[8]
日本的工业机械产业指运输机械、电子机械、精密机械之外的一般机械,尽管其产品多种多样,但生产额约为8亿日元,仅相当于汽车产业的半数规模。面对石油危机后国内经济形势,其以研究发展产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办公自动化等拳头产品为主,带动整个产业发展。
数控机床是从1976年左右开始发展的。石油危机后,日本机床产业一时感到苦恼,但数控机床出现后,引起汽车等机械工业提高生产率投资,尤其1979年后呈现一片活跃景象。这时期机床的生产率从1979年的从业人员每人年均4.7台,提高到1980年的5.3台,企业收支持续发展。日本的机床业以数控机床为武器打入国际市场,与美国、西德等国产品相互角逐,势均力敌。石油危机前的1973年机床出口额仅350万日元,1980年达到2700亿日元,增长7.7倍,出口额仅次于西德。当然主要是数控机床出口额猛增。
产业机器人与办公自动化是在1980年左右开始发展的。1980年被称为“机器人元年”,生产额达780亿日元。日本称自己拥有世界半数设置台数,为“机器人王国”。办公自动化以往以复印机为主,1980年后又增加个人电子计算机,日语信息自动化处理机等。1980年个人用电子计算机的生产额为200亿日元,信息自动处理机为5亿日元,此后迅速增长。
造船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劳动工资水平以及作业效率对产业界的核算有很大影响。日本正是在这两点上超越欧美,于1956年起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并长期保持国际市场半数占有率。石油危机后,世界性经济危机引起石油需求减少,海上石油运输量大幅度削减。1975年的货运量比前一年减少8%。世界新船订货受此影响极大,油轮订货量以1973年的3281万吨为顶峰,1978年降到823万吨。同样日本的新船订货量也大幅度下降。为此,在1979年后,日本官民一体把均衡体制作为目标,以削减过剩设备和依靠联合企业为主要支柱,在设备处理中,在977万吨造船能力的数额中,削减358万吨。采取与当前工程量相符的作业调整措施,把大部分企业组成联合企业,平息了国内企业过分压低订货价格的竞争。另外,作为削减计划的核心是对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从业人员大量削减,从1974年的27万人,削减到1980年的16万人。这些措施的结果,使日本造船业处于能够维持现状的局面。
综上所述,以石油危机为契机,日本主要产业制造业在结构上被迫进行转化。面对石油危机引发的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世界经济陷入严重的停滞状态,日本放弃了自50年代中期以来实施的以重、化学工业为龙头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路线。在制造业中,对原材料型产业进行大力调整,放弃原来竞争型体系,实行以稳定发展为前提的新体系。对能够维持国际竞争力的钢铁业、石油化工业、造纸业等,在加大实施节能措施的同时,重点发展深加工,以高附加值产品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对无力适应新形势的纺织业、有色金属业等,则采取转产或向海外迁移的对策。对装配加工型产业则采取大力扶植政策,以技术尖端行业为核心,以低能耗、高效益、高科技为方向,发挥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带动整个日本经济持续发展。同样,日本主要产业结构的转化,也为摆脱石油危机困惑创造了条件。
注释
[1]本节发表于《现代日本经济》2000年2期。
[2]日本亜太研究会編:《中東め政治情勢と日本め選択》,亜太研究会出版,昭和50年,第168页。
[3]日本亜太研究会編:《中東め政治情勢と日本め選択》,亜太研究会出版,昭和50年,第166頁。
[4]佟志广:《石油输出国组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年版,第14页。
[5]孙承:《日本与亚太》,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6]日本兴业银行产业调查部编:《日本产业转换新时代》,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164页。
[7]日本兴业银行产业调查部编:《日本产业转换新时代》,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81页。
[8]日本兴业银行产业调查部编:《日本产业转换新时代》,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