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 / 1)

日本作为岛国,不仅严重缺少资源,而且国内市场狭小,故明治维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后,确立了走贸易立国之路。但是,日本真正实现贸易立国则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贸易立国决定了国内主要产业结构要面向国际大市场,围绕出口贸易确立产业发展方向,形成以进口原料、能源,进行加工制造,再转向国际市场推销的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建立在以战后兴起的中东石油大发展为背景的大量进口石油能源基础上。据统计,1963—1972年,日本所需进口石油的年均86.8%是来自中东地区。[2]

石油使能源和新原料更加丰富。在西方工业化国家中,日本率先采用以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相继建立大型石油火力发电厂。到1974年时,日本一次性能源消耗中,石油已占了74.4%。[3]在太平洋沿岸地区,竞相建设大型企业,出现了电力、钢铁、石油提炼和新兴石油化工等相结合的企业集团。当时中东石油几乎都被西方石油公司垄断,即使到70年代初,中东石油总产量的87.6%仍然控制在西方石油公司手中。[4]这就保证了中东石油对日本稳定、充足的供应,而且价格低廉,国际石油市场价格长期在每桶1.5—2美元低价位上徘徊。

在低廉、充足的中东石油供应的前提下,日本确立了以重、化学工业为龙头,带动整个经济腾飞的产业结构。采用大规模生产,最大限度地发挥批量生产的优势,使钢铁、水泥等固有材料以及采用石油化学方法生产的新材料聚氯乙烯、氯乙烯等价格迅速下跌。结果需要这些材料的领域不断扩大,相关产业也得到发展。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出现,使新原材料生产的产品不断代替天然产品。这些以低廉、充足的中东石油为基础的重、化学工业,就成了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产业的主体,也可以说是出口贸易的拳头产品。

但是,石油危机后,日本虽然经过努力很快地摆脱了中东产油国制裁的厄运,然而油价大幅度攀升却是此后长期无法回避的现实。据统计,1973年10月前,每桶阿拉伯轻质油为3.01美元,到1974年1月1日上涨到每桶11.65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机再度推动油价上涨,1979年为每桶14.55美元,到1981年1月竟达到36—40美元。此后油价回落,1981年10月每桶为34美元;1983年3月为29美元;1985年3月为25.85美元;1986年3月跌至11.51美元。其后油价略有反弹,1986年以后每桶大致在14—18美元波动。

石油危机后,日本产业界所使用的原油已非西方石油公司所控制的低廉、充足的中东石油,而是中东产油国自己掌握的本国资源。中东产油国要发展民族经济,就要依赖石油尽可能多地出口创汇,就要尽力保持国际市场石油的高价位。另外,中东石油出口也存在不稳定因素。基于此,日本不得不极力寻找替代石油的能源。但是原子能、煤、天然气等已有能源和生物能、太阳能、煤炭液化等新能源,其经济成本都高于现行的石油价格,很难在短期内替代石油成为能源结构的主体。这就决定日本只能在石油能源节约、挖效能上投入力量。

石油危机造成了日本产业界部门之间出现明显差异:制造业中原材料型产业相对衰落,而转装配加工型产业则得到顺利发展。这里所指原材料型产业为钢铁、有色金属、金属产品、化学、纺织、造纸等主要生产工业用原材料的产业;装配加工型产业为民用、工业用的最终产品的电器机械、一般机械、运输机械、精密仪器等制造业。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其所需的能源负荷的不同。

产品在使用阶段,其能源负荷的大小并不很重要,但在生产阶段却表现出重要性。日本几乎所有的一次性能源都需要进口,原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必然引起能源价格的连锁性上涨,在生产阶段能源消耗大的产业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成本上升。成本上升转嫁到产品的价格上,造成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缺少竞争力。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日本产业界被迫采取了对原材料型产业进行调整,大力扶植装配加工型产业的产业结构转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