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日本政府对“北方领土”问题的抉择(1 / 1)

1955年6月1日至1956年12月8日,日苏两国举行了战后第一次正式谈判,经历“易两地、升三级”的变化过程,“北方领土”形成遗留问题保存至今。

1955年6月1日,两国在伦敦举行大使级正式谈判,谈判很快在领土问题上产生矛盾焦点。日本代表松本俊一首先提出:“齿舞群岛、色丹岛,千岛群岛及库页岛南部,从历史上看是日本领土,应就领土问题交换意见。”[31]苏联代表马立克则提出:“日本国承认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对千岛群岛及库页岛南部及周边一切附属岛屿拥有完全主权,放弃对上述地域一切权利、权源及请求权。”[32]这样不仅拒绝了日本提出就领土问题进行交涉的主张,而且还要求日本承认该领土为苏联所有。

马立克就此解释说,日苏领土问题已由《雅尔塔协议》《波茨坦公告》第8条款、“总命令第1号”等解决完毕。松本俊一反驳说,《波茨坦公告》和投降书都未规定将日本的部分领土归属于对日本作战的某一个国家。盟军“总命令”第1号仅是规定日本军队投降问题,完全与领土归属问题无关。《雅尔塔协定》把有争议的领土归属苏联,但日本不是该协定的当事国,所以不能接受。战后唯一涉及日本领土问题的国际条约是《旧金山对日媾和条约》,虽然日本宣布放弃了对千岛群岛及库页岛南部主权,但是放弃领土归属何国并没有决定。另外,苏联不是该条约的签字国,因而对苏联放弃与否,以及放弃的地区归属于谁,日本尚有充分的发言权,苏联也没有资格将其作为主张的依据。

两国谈判因领土问题处于僵局,在非正式谈判中,马立克询问松本俊一,日本对领土问题的最终要求是什么?松本俊一比较含糊地回答说,首先齿舞群岛、色丹岛为北海道的一部分,这些岛屿应该在日本政府的管辖下。其次千岛群岛及库页岛南部,从历史背景考虑日本政府不能放弃。[33]可以看出,日本方面在领土返还要求上,后者与前者相比明显要软弱、暧昧。日本代表的回答,使得苏联认定日本在领土问题上的最低线为返还齿舞群岛、色丹岛。为了尽快结束谈判,马立克在正式谈判中明确提出,苏联准备把齿舞群岛、色丹岛引渡给日本,但有条件:一是齿舞群岛、色丹岛在缔结和约时才能引渡给日本,二是日本要承认其他领土苏联拥有主权。

苏联在领土问题上的让步,使日本认为有进一步要求的可能性,于是提出领土问题修正案。即“(1)国后岛、择捉岛、色丹岛、齿舞群岛,在条约生效时完全恢复日本的主权。(2)北纬50度以南的库页岛及千岛群岛,尽快举行包括苏联在内的有关国家与日本交涉,决定归属”[34]。对此马立克指责日本对谈判缺少诚意,并提出“有关国后岛、择捉岛为千岛群岛的一部分是没有问题的,这些岛为苏联拥有是明确的,是不允许否定的”。此后松本俊一又提出“国后岛、择捉岛交原居民和平经营,苏联军舰与商船可以自由通行其附近海峡,在此条件下归属日本”[35]。苏联给予拒绝。

1956年3月20日,两国伦敦大使级谈判破裂。次日,苏联政府宣布,日本渔民在北太平洋渔场捕鱼,须得到苏联批准。苏联此举给进入鱼汛前夕准备期的日本以巨大冲击,渔业界纷纷要求政府尽快与苏联交涉。这样日本只好选择与苏联举行渔业谈判,5月14日双方签署《日苏渔业条约》,但是其前提为恢复两国邦交或缔结两国和约时才能生效。这表明苏联以渔业问题向日本施加压力。

1956年7月31日,两国外长级谈判在莫斯科举行。日本外相重光葵又提出新建议:“苏联占领的日本领土齿舞群岛、色丹岛、国后岛、择捉岛,在两国和约生效时必须完全返还日本。日本放弃1905年9月5日《朴次茅斯条约》获得的库页岛一部分及千岛群岛的一切权利。”[36]日本实际上采用以放弃千岛群岛北部与库页岛南部来换取千岛群岛南部的战术。[37]对此苏联表示拒绝。重光葵接着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等举行会谈,结果苏联态度仍没有变化。于是重光葵向随团成员表示,迄今已做了最后努力,除不折不扣地接受苏联方案外,别无他路了。[38]日本内阁在得知重光葵准备接受苏联方案后,立即指令“目前内阁一致强烈反对接受苏联方案”[39]。

在当时,日本一方面没有制约力使苏联在领土问题上让步,另一方面又需要调整两国关系。面对巨大压力,8月19日,鸠山首相发表谈话,表示自己准备访苏实现恢复关系正常化,结果遭到国内的一片反对声浪。为此鸠山首相决定以退出政界为交换条件,力求取得各种反对势力的中立或谅解,在任职期内解决日苏复交问题。这样实际上把国内注意力由外交问题转向内政问题,围绕着后续首相人选,执政党内各派系立即展开了争斗,客观上减少了鸠山首相访苏的一定阻力。

鸠山首相根据日本当时国家实力与国际地位,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明智地选择“日本应先就宣布结束两国战争状态问题等进行交涉。两国战争状态结束后,再就领土等政治问题,贸易等经济问题进行交涉”[40]。为确证苏联能够接受该主张,1956年9月11日,鸠山首相致信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提出:“本大臣基于过去两国谈判过程考虑,此时有关领土问题谈判改为日后继续进行的条件下,两国首先就实现恢复邦交正常化进行交涉:(1)两国宣布结束战争状态。(2)互相设立大使馆。(3)立即遣返被俘人员。(4)渔业条约生效。(5)苏联支持日本加入联合国。如果苏方表示同意请通知。”[41]9月13日,布尔加宁复信,表示同意就上述五项内容举行谈判,但对有关领土问题的处理未作明确表示。[42]为了确证此事,日本决定派松本俊一赴莫斯科探询,并决定采用交换信件方式以便于日后有据可证。9月24日,松本俊一在莫斯科向苏方递交信件,提出:“通过谈判恢复外交关系后,日本政府仍认为日苏两国关系,应在包括领土问题在内的正式和平条约之基础上,才更加巩固发展,这是我们所盼望的。”[43]苏联第一副外长葛罗米柯复信,“同意在恢复两国正常外交关系后,继续进行包括领土问题在内的缔结和平条约的谈判”[44]。这就是所谓“松本俊一与葛罗米柯交换信件”。

10月12日,鸠山首相等人赴莫斯科,两国谈判进入首脑级。然而在谈判中,日本又提出立即返还齿舞群岛、色丹岛问题,对此赫鲁晓夫指责日本,为何在已明确表示谈判中不涉及领土问题时又提出?同时提出苏联返还齿舞群岛、色丹岛要等到美国返还冲绳岛时实现。[45]赫鲁晓夫又在返还两岛问题上增加新条件,使日本更加被动。

为了推动谈判进行,双方经过协商后都做出一定让步,苏联决定放弃返还两岛增加新条件,日本也放弃立即返还两岛主张。于是双方就联合宣言草案讨论,日方就领土问题提出:“同意日本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恢复外交关系后,就包括领土问题在内的缔结和平条约交涉继续进行。”[46]对此赫鲁晓夫提出把“包括领土问题在内”部分取消。关于此部分,对日方来说是两国恢复邦交后确保就领土问题继续交涉的明确表述,同时也是获得国内外有关反对势力能够接受的重要条件。但是面对赫鲁晓夫的强硬态度,日本担心如不接受,赫鲁晓夫会再次提出冲绳岛问题。这样日本决定接受苏方主张,认为作为最好的补充方法,就是公开发表“松本俊一与葛罗米柯交换信件”内容。[47]

1956年10月19日,两国正式签署《日苏联合宣言》。其有关规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为了满足日本的愿望和考虑到日本的国家利益,同意把齿舞群岛和色丹岛移交日本,但是经谅解,即这些岛屿将在日本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之间的和约缔结后才实际上移交日本。”同时规定,“日本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已同意在重新建立日本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之间的正常外交关系后恢复缔结和约的谈判”[48]。这样作为两国恢复邦交后的遗留问题,形成了日本“北方领土”问题。

综上所述,二战后形成的日本对苏“北方领土”问题,首先是两国历史上长期争夺演变的结果,这种争夺也造成了两国在心理上相互仇视而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其次,美国对“北方领土”问题政策的转化是造成该问题形成的最重要外界因素。然而更重要原因是,日本法西斯发动的对外侵略战争所带来的后果。对于日本来说,是在加入联合国、返还领土、渔业保障、遣返被俘人员、结束两国战争状态、恢复邦交正常化等问题相互交织与相互制约下,选择在领土问题上的妥协。暂时搁置领土问题的选择,一方面为两国就此问题继续谈判留下余地;另一方面也冲破了国内外各种反对势力阻拦,促使日苏两国关系向前发展。然而暂时搁置领土问题也造成两国至今无法解决的大难题出现,限制了两国关系发展。

注释

[1]本节发表于《世界历史》2005年第6期。

[2]坂本德松、甲斐静馬:《返せ北方領土》,東京,青年出版社,1977年,第239頁。

[3]吉田嗣廷:《北方領土》改定新版,東京,時事通信社,昭和48年,第48頁。

[4]坂本德松、甲斐静馬:《返せ北方領土》,東京,青年出版社,1977年,第241頁。

[5]西春彦監修:《日本外交史》第15卷,東京,鹿岛平和研究所出版会,昭和45年,第31頁。

[6]日本外务省编集:《日本外交文书》大正十二年第一册,第288号,第401頁。

[7]日本外务省编集:《日本外交文书》大正十四年第一册,第313号,第488—491頁。

[8]鹿岛和平研究所编:《日本外交主要文书·年表》第1卷(1941—1960年),原书房,1983年版,第52頁。

[9]日本国際政治会、太平洋戰争原因研究部編:《太平洋戰争ヘの道》5,東京,朝日新聞社,1963年,第319頁。

[10]工藤美知尋:《日ソ中立条約の研究》、南窓社会,1985年,第171頁。

[11]ボリス·N·スラヴインスキ:《千岛占領一九四五年夏》,加藤幸廣訳,東京,共同通信社,1993年,第55頁。

[12]沃勒·米勒斯:《福雷斯特尔日记——冷战内幕》(Waller Millis.Forrestal Diaries-the inner History of the Cold War),伦敦加塞尔有限公司(Cassell & Company LTD.),1952年版,第31页。

[13]ボリス·N·スラヴインスキ:《千岛占領一九四五年夏》,加藤幸廣訳,東京,共同通信社,1993年,第58頁。

[14]乔治·T·麦克吉米西:《福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档案:第14卷,雅尔塔会议》(George T.Mc Jimsey.Documentary history of the Franklin D.Roosevelt presidency.Volume 14,The Yalta Conference),美国国会信息服务公司2003年版,Document 58,第280页。

[15]乔治·T.麦克吉米西:《福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档案:第14卷,雅尔塔会议》Document58,第281页。

[16]乔治·T.麦克吉米西:《福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档案:第14卷,雅尔塔会议》Document59,第284—385页。

[17]田中孝彦:《日ソ国交回復の史的研究——戦後日ソ関係の起点:1945—1956》,東京,有斐閣,1993年,第8—9頁。

[18]ァジァ調查会編:《北方領土を読む》,東京,プラネツト出版,平成3年,第76頁。

[19]鹿岛和平研究所編:《日本外交主要文書·年表》(1)(1941—1960年),東京,原書房,1983年,第120頁。

[20]丹尼斯·麦里尔:《杜鲁门总统档案:第5卷,建立日本的多元民主》(Dennis Merrill,Documentary History of the Truman Presidency.Volume 5,Creatinga Pluralistic Democracyin Japan),美国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Document 92,第575页。

[21]丹尼斯·麦里尔:《杜鲁门总统档案:第5卷,建立日本的多元民主》,Document 118,第671页。

[22]丹尼斯·麦里尔:《杜鲁门总统档案:第5卷,建立日本的多元民主》,Document 96,第 594页。

[23]丹尼斯·麦里尔:《杜鲁门总统档案:第5卷,建立日本的多元民主》,Document 96,第596页。

[24]鹿岛和平研究所編:《日本外交主要文書·年表》(1)(1941—1960年),東京,原書房,1983年,第391、393頁。

[25]丹尼斯·麦里尔:《杜鲁门总统档案:第5卷,建立日本的多元民主》,Document118,第671页。

[26]丹尼斯·麦里尔:《杜鲁门总统档案:第5卷,建立日本的多元民主》,Document109,第628页。

[27]鹿岛和平研究所編:《日本外交主要文書·年表》(1)(1941—1960年),東京,原書房,1983年,第420頁。

[28]吉田嗣廷:《北方領土》改定新版,東京,時事通信社,昭和48年,第208頁。

[29]久保田正明:《クレムリンの使節——北方領土交涉1955—1983》,東京,文兿春秋,1983年,第32—34頁。

[30]田中孝彦:《日ソ国交回復の史的研究——戦後日ソ関係の起点:1945—1956》,東京,有斐閣,1993年,第100頁。

[31]鹿岛和平研究所編:《日本外交主要文書·年表》(1)(1941—1960年),東京,原書房,1983年,第716頁。

[32]鹿岛和平研究所編:《日本外交主要文書·年表》(1)(1941—1960年),東京,原書房,1983年,第718—719頁。

[33]田中孝彦:《日ソ国交回復の史的研究——戦後日ソ関係の起点:1945—1956》,東京,有斐閣,1993年,第151頁。

[34]重光晶:《北方領土とソ連外交》,東京,時事通信社,昭和五十八年,第82頁。

[35]石丸和人、松本博一、山本剛士:《動き出した日本外交》戦後日本外交史(2),東京,三省堂,1983年,第84頁。

[36]鹿岛和平研究所編:《日本外交主要文書·年表》(1)(1941—1960年),東京,原書房1983年,第774頁。

[37]鹿岛和平研究所編:《日本外交主要文書·年表》(1)(1941—1960年),東京,原書房1983年,第773頁。

[38]吉泽清次郎監修:《日本外交史》第29卷,東京,鹿岛平和研究所出版会,昭和48年,第176页。

[39]吉泽清次郎監修:《日本外交史》第29卷,東京,鹿岛平和研究所出版会,昭和48年,第178—179頁。

[40]鸠山一郎著、复旦大学历史系译:《鸠山一郎回忆录》,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 231页。

[41]鹿岛和平研究所編:《日本外交主要文書·年表》(1)(1941—1960年),東京,原書房,1983年,第781—782頁。

[42]鹿岛和平研究所編:《日本外交主要文書·年表》(1)(1941—1960年),東京,原書房,1983年,第782頁。

[43]鹿岛和平研究所編:《日本外交主要文書·年表》(1)(1941—1960年),東京,原書房,1983年,第783頁。

[44]鹿岛和平研究所編:《日本外交主要文書·年表》(1)(1941—1960年),東京,原書房,1983年,第783頁。

[45]久保田正明:《クレムリンの使節——北方領土交涉1955—1983》,東京、文兿春秋,1983年発行,第208頁。

[46]田中孝彦:《日ソ国交回復の史的研究——戦後日ソ関係の起点:1945—1956》,東京,有斐閣,1993年,第291頁。

[47]鸠山一郎著、复旦大学历史系译:《鸠山一郎回忆录》,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232页。

[48]鹿岛和平研究所編:《日本外交主要文書·年表》(1)(1941—1960年),東京,原書房,1983年,第78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