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 / 1)

鸠山一郎作为有远见的政治家,虽然在推进对苏调整政策中遇到来自国内外的压力,但是始终坚定不移,最后以自己主动退出政界的代价,换取《日苏联合宣言》正式生效,为战后日本走进国际社会打开了大门。

鸠山首相在推进对苏联调整政策中,遇到来自国内最大的压力是本党内。在对苏联调整政策上,自由党与民主党历来相对立,1955年11月两党合并后,原自由党又成了执政党内的反对派。其认为“现在急于求和平的是苏联,从这种形势看,对方应该提出有利于日本的条件来求得邦交正常化。当今的重点应该为对美、对东南亚关系,如果基本问题不全部解决就不应该与苏联恢复邦交正常化”[13]。其在领土问题上,顽固地坚持全面解决为前提,否则不与苏联复交的观点。

日本国内最大的在野党社会党,虽然始终支持鸠山内阁的对苏联调整政策,认为这“是日本获得真正独立、中立的第一步”[14],但是在领土问题上提出,苏联归还齿舞、色丹、千岛群岛与南库页岛,要与美国归还小笠愿、冲绳相联系,又使鸠山内阁推进对苏联调整政策增加难度。

日本财界对鸠山内阁推进对苏联调整政策持反对态度。其认为与苏联恢复邦交正常化,实质上是向共产主义的“门户开放”,是民族意志薄弱,从失去更多的日本现状看是极其危险的。[15]在战后初期社会主义国家蓬勃发展形势下,日本财界实质上是恐惧这一浪潮冲击到日本国内。

在鸠山内阁中,持不同观点的是外相重光葵。重光认为,“我国的立场应以《旧金山和约》为大前提,不超出这一基本线。与苏联就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进行会谈,在时间和方法上要十分慎重研究”[16]。在领土问题上,先期主张“领土问题和北太平洋渔业安全保障等具体问题应与恢复邦交同时解决”。后期主张“迄今已作了最后的努力,除不折不扣地接受苏联方案外,别无他法”。[17]首相与外相的观点不同,在推进对苏调整政策上的难度可想而知。

在国际上,鸠山内阁遇到最大的压力来自美国。美国在日本北方领土问题上的态度,完全以本国利益为准绳,随机应变。在旧金山和会时,日本代表也就上述领土问题申述。当时美国仅承认齿舞群岛不属于千岛群岛,而对国后、择捉两岛则承认属于千岛群岛,对色丹岛则采取回避态度。1952年2月28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向记者讲:“我认为对于日本来说,美国明显不能鼓励把千岛群岛归还日本而推翻雅尔塔协定。”[18]但是,到1955年10月,日本为了证明国后、择捉两岛不属于苏联所提出的《雅尔塔协定》和《旧金山和约》所规定的“千岛群岛”的范围内,向参加两个国际协定的美国政府探询。美国答复为,“在雅尔塔谈判中未曾对千岛群岛下过地理上的定义,也未讨论千岛群岛的历史。《雅尔塔协定》即不以让与领土权为目的,也不具有让与的效力”。“不论是对日和约,还是旧金山会议的会议记录都没有对千岛群岛下过定义。”[19]显然美国此时对日本北方领土问题上态度的转变,是为日苏复交会谈增加障碍。

当日苏复交会谈进入后期关键时刻。1956年8月19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向重光外相表示,《旧金山和约》并没有规定把千岛群岛归属于苏联,因此如果日本接受苏联方案,就等于日本对苏联承认了超出《旧金山和约》的要求。这样美国就可以引用该条约第26条款规定而吞并冲绳。显然美国是以威胁的口吻阻拦日苏交涉的进展。美国对日苏复交阻拦,一方面担心旧金山体制下的日本会发展为失控局面;另一方面也担心日苏间北方领土问题的解决,会影响到它对日本冲绳岛军事基地长期占领。

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压力,鸠山一郎并没有动摇坚持对苏联调整政策的决心。在重光外相莫斯科会谈失败后,鸠山首相提出自己亲自出访苏联,以最后解决日苏复交问题。鸠山此言一出,立即引来国内更大的反对浪潮。在自民党内,多数人认为首相访苏也不会有成果;少数人则要求“首相应该立即下台”。日本财界也极力呼吁“为了收拾政局尽快确定后继首相”。在这种极为不利的条件下,鸠山首相毅然决定以退出政界为交换条件,力求取得各种反对势力的中立或谅解,在任职期内解决日苏复交问题。这样实际上把国内注意力由外交转向内政,围绕着后继首相人选,自民党内各派系展开斗争,客观上减少了鸠山访苏的一定阻力。

1956年10月2日,鸠山内阁在没有得到自民党和众参两院的同意下,独断决定首相访苏。10月12日鸠山首相达到莫斯科,在双方达成“为缔结和约继续进行交涉”的共识下,10月19日两国正式签订《日苏联合宣言》,宣布两国结束战争状态,恢复邦交正常化。11月27日,日本众议院在反主流派缺席的情况下,通过《日苏联合宣言》等有关协定。12月5日,日本参议院在附加“领土问题继续审议”的“谅解”下,通过《日苏联合宣言》等有关协定。12月7日,鸠山一郎在完成日苏复交批准手续后,正式表明辞去首相职务,宣布退休。12月12日,日苏两国交换批准书,《日苏联合宣言》等有关协定正式生效。当天,联合国安理会也一致同意日本加入联合国的申请。

综上所述,鸠山一郎的对苏联调整主张,为日苏复交会谈作了舆论宣传的准备;鸠山一郎推翻吉田茂内阁,与多姆尼茨基接触,为日苏复交会谈举行打下基础;鸠山一郎在日苏复交会谈中,特别关于领土问题的策略,据理力争又顾全大局,果敢妥协,不仅为日苏复交扫除障碍,而且也为此后关于领土问题的交涉留有充分余地;鸠山一郎顶住来自国内外的巨大压力,最后以自身退出政界的代价,换取日苏复交的最终实现,表现出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的气概。鸠山一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苏复交中作出重大贡献。日苏复交的实现,为战后日本真正走进国际社会打开了大门。

注释

[1]该节发表于《求是学刊》2000年1期。

[2]石丸和人、松本博一、山本剛士:《動き出した日本外交》戦後日本外交史(2),東京,三省堂,1983年,第34頁。

[3]宋成有、李寒梅等:《战后日本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页。

[4]鸠山一郎著、复旦大学历史系译:《鸠山一郎回忆录》,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第 221—222页。

[5]石丸和人、松本博一、山本剛士:《動き出した日本外交》戦後日本外交史(2),東京,三省堂,1983年,第10頁。

[6]吉泽清次郎、叶冰译:《战后日苏关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8页。

[7]鹿岛和平研究所編:《日本外交主要文書·年表》(1)(1941—1960年),東京,原書房1983年,第718頁。

[8]鹿岛和平研究所編:《日本外交主要文書·年表》(1)(1941—1960年),東京,原書房1983年,第698頁。

[9]吉泽清次郎、叶冰译:《战后日苏关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6页。

[10]鹿岛和平研究所編:《日本外交主要文書·年表》(1)(1941—1960年),東京,原書房1983年,第720頁。

[11]石丸和人、松本博一、山本剛士:《動き出した日本外交》戦後日本外交史(2),東京,三省堂,1983年,第84頁。

[12]石丸和人、松本博一、山本剛士:《動き出した日本外交》戦後日本外交史(2),東京,三省堂,1983年,第112頁。

[13]岩永健吉郎:《戦後日本の政党と外交》,東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70頁。

[14]岩永健吉郎:《戦後日本の政党と外交》,東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53頁。

[15]岩永健吉郎:《戦後日本の政党と外交》,東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43頁。

[16]五百旗頭真、下斗米伸夫、A·V·トルクノフ、D·V·ストレリツォフ編:《日ロ関係史——パラレル·ヒストリ—の挑戦》,東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447頁。

[17]石丸和人、松本博一、山本剛士:《動き出した日本外交》戦後日本外交史(2),東京,三省堂,1983年,第114頁。

[18]石丸和人、松本博一、山本剛士:《動き出した日本外交》戦後日本外交史(2),東京,三省堂,1983年,第34頁。

[19]鹿岛和平研究所編:《日本外交主要文書·年表》(1)(1941—1960年),東京,原書房,1983年,第7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