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 / 1)

鸠山一郎力主调整日苏关系,最终推翻吉田茂内阁代之组阁,使日苏交涉变成现实,有利于扭转日本外交的被动局面。

1952年4月《旧金山和约》正式生效,日本在法律上恢复了独立地位。但是苏联反对由美国主导的《旧金山和约》,故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使两国关系并未因此而宣布结束战争状态。恢复独立后的日本,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就是要进一步确立自己的国际地位。1952年6月,日本政府首次向联合国递交申请书,结果在9月安理会讨论时,作为常任理事国的苏联动用否决权,使日本的愿望落空。这样一来,日本要想加入联合国就必须过苏联“关”,调整日苏关系成了日本对外政策的重中之重。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后,苏联在出兵中国东北打击日本关东军的同时,出兵占领了日本固有领土北方四岛,即国后、择捉、齿舞、色丹。另外,苏军在对日作战中共俘日军575000人,除死亡外,余下及若干平民分别押在苏境内的拘留所。虽然经过协商苏联将其绝大部分遣返并宣布遣返工作结束,但是日本政府于1955年5月查明,在苏境内判明姓名并确实生存者1452人,判明姓名但生死不明者11279人,合计12731人。[2]被俘人员盼望早日遣返回国,其家属也无不翘首以待,日本政府面临着国内舆论的巨大压力。北太平洋渔场是世界著名三大渔场之一,也是日本的主要渔场。1945年8月苏军占领千岛群岛后,垄断了该渔场,对敢于进入的日本渔船严加缉拿。据统计,1946年—1956年先后扣押日本渔船559艘、渔民4928人,其中近半数的扣押是1955—1956年所为。[3]渔业问题直接影响到日本的国计民生,故举国上下要求政府尽快解决渔场问题。

战后的日本从1946年5月起,先后出现五届吉田内阁,特别是从1948年10月的第二至五届吉田内阁连续执政达六年多,吉田内阁面对国际上东西两大阵营“冷战”对峙,国内处于美军占领的局面,选择了屈从美国,以牺牲部分国家主权的代价,换得结束占领,实现媾和,获得国家独立的外交路线。旧金山体制的基本结构是日美两国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的悬殊差距,决定了日本在该体制中的从属地位,决定了日本的外交是美国远东战略组成部分。吉田内阁对美一边倒的外交路线,在东西两大阵营对峙下,必然形成与苏联的对立,日本要进一步确立自己国际地位的外交政策就形成一条死路。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国内形成了强大的反吉田内阁,他们要求调整日苏关系,其代表人物为鸠山一郎。

鸠山一郎(1883—1959年),战前曾任文部大臣,战后创建自由党并在1946年大选中获胜,因其被占领当局革除公职,无奈中把已经到手的政权交给吉田茂。1951年8月,鸠山革除公职的处罚被取消后重返政界,面对新的国内外形势,他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鸠山一郎在对外政策上,主张调整日苏关系。他在1952年9月参加竞选发表重返政界的第一次讲演起,就利用各种场合宣扬自己的主张。他自己曾归纳为:

我坚决主张日苏邦交必须正常化的第一个理由,就在于始终不懈地寻求和平。战争结束以来,防止战争和确立世界和平是我日本国民的心愿。但遗憾的是日苏关系仍停留在战争状态尚未结束之下。在对立的“两个世界”中间,如果我国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那就无论再经过多少时间,也不能完成“国民的心愿”。我认为日本惟有使日苏关系恢复正常,进而成为两大阵营之间的桥梁,才能达到和平与避免战争的重大作用。

第二个理由就是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和完成独立自主。我国虽然签订了旧金山和约,但还没有参加联合国,单就这点来说,也无可否认我国的国际地位是不稳定的。所以我们认为要实现参加联合国,加强日本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发言权,使日本作为一个独立国家,与任何国家都保持平等地位,目前首先必须恢复日苏邦交。

我认为,政治的关键毕竟在于坚决保卫国民的生命与福利。因此在战后已十余年,一想到迄今还被扣留在异国的许多人和他们家属的心情,真是不胜悲痛之至。这是促进我产生同苏联复交的心情的第三个理由。[4]

鸠山的主张符合日本战后的现实,因而得到广大国民的支持。1952年10月1日大选中,鸠山以全国得票率最高而进入国会。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鸠山决心推翻吉田内阁。1953年3月,他率领支持者从吉田茂控制的自由党内分离出来,组成自由党分党。但是,由于自由党分党实力有限,在4月大选中自由党仍然获胜,11月29日鸠山宣布其解散,重归自由党内。此举受挫,鸠山并未灰心。1954年11月,自由党鸠山派、三木武吉的日本自由党、重光葵的改进党,在反吉田内阁的旗帜下,联合组建“日本民主党”,鸠山任该党总裁。当年12月8日,鸠山为首的民主党终于推翻了吉田内阁,次日鸠山一郎组建了民主党第一届鸠山内阁。

鸠山内阁成立后,立即在外交上实施对苏调整政策。12月10日外相重光葵发表施政方针声明,提出“希望恢复与中苏两国的正常关系”[5]。当时在东京还保留占领时期设立的苏联代表团,因苏联拒绝在《旧金山和约》上签字,两国尚无外交关系,故吉田内阁时期不承认苏联代表团资格,断绝交往。但是,鸠山首相并未顽固地坚持这一立场,于1955年1月在首相官邸多次接见苏联代表团临时团长多姆尼茨基,两人就日苏关系调整问题首先接触。鸠山对此解释说,“为了结束同苏联之间的战争状态,日本必须采取主动的行动”[6]。在鸠山首相与多姆尼茨基接触的基础上,日苏两国于1955年4月最终确定复交会谈地点为英国伦敦,时间为当年6月1日。

日苏两国复交会谈的确定,表明鸠山内阁在日本原有的外交路线上,又增加了新的途径,为扭转日本外交路线上的被动局面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