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表明,战争形势对日本有利时,日本要破坏中立,然而战争形势对日本不利时,日本又要拼命维护中立。1941年10月,“决心对美一战”的东条英机内阁成立。东条在积极准备对美开战的同时,最关心的就是苏联是否遵守中立条约。只有苏联遵守中立条约,日本避免两线作战,才能保证对美开战的顺利进行。为了确保苏联遵守中立条约,东条内阁提出了以日苏中立关系的特殊地位,为苏德两国媾和进行调节,消除日苏两国的间接敌对状态方案。11月15日,日本大本营会议通过了“据苏德两国的意向,促使两国媾和”的决议。[11]然而苏德战场愈演愈烈,日本所谓媾和方案,只能像1941年4月3日大岛浩大使来电所说那样“苏德两国无实现单独媾和的可能性”[12]而夭折。
1941年12月7日,日本以偷袭的形式,挑起太平洋战争后,虽然仅半年内就完成了占领东南亚的计划,可是从1942年6月中途岛战役后,日本就丧失了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海空优势,并且日益走向下坡路。在东南亚,日军的武装占领,没有吓倒东南亚人民,相反却迫使东南亚人民拿起武器进行反抗,日本军队不仅战略物资很难保证,而且还要忙于对抗各地的抵抗斗争。在中国,日本海外总兵力的一半仍然深陷中国难以自拔。然而在这种形势下,1942年8月发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德国却极力要求日本参加对苏作战。参加对苏作战无疑意味着日本将会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于是日本只好多次对德国表示:“帝国目前形势下,对苏采取积极方针,势必造成帝国力量的过度分散,不仅对大局不利,而且会减少帝国在东亚对美英的压力,从而增加美英对欧洲作战能力的危险。此外,也将会给美国对日反攻创造有利条件。”[13]实际上是完全拒绝了德国的要求,日苏中立条约也继续维持下去。
随着中途岛战役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地位日益恶化,维持日苏中立条约对日本来说,也就陷入越来越困难的局面。日本不仅对苏联单方面违反日苏中立条约的行为无力制止,甚至发展到主动让步换取苏联对日中立状态。如1942年4月至1944年11月,美国飞机轰炸完日本后,先后有七次在返回途中着陆于苏联远东领土堪察加地区,日本虽然不断提出抗议,但是苏联方面仅以美国飞机是突然故障情况下着陆,苏联按照国际惯例扣留机上人员来应付日本。日本除提出抗议照会外,也只能听之任之。再如,苏联为了补充在苏德战场上的消耗与恢复战斗力,需要得到巨大的物资援助。美国根据租借法提供给苏联的援助,其中有相当数量的物资是通过北太平洋航线进入西伯利亚的。这些运输货物的船只,有苏联的,也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转让或者租借给苏联的。1943年4月28日和29日,日本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属于美国船只为敌对国船只为理由,先后两次扣留了三艘航行于宗谷海峡的苏联运输船。[14]然而在苏联方面提出强烈抗议后,日本为了维持日苏中立,只好乖乖地迅速开释扣留的船只,对于此后类似事件,日本也只好采取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的态度。另一方面,1943年6月19日日本大本营会议决定:“帝国为了保持日苏间的平静,使苏联严守中立……将库页岛北部的石油及煤炭利权有偿转让给苏联。”[15]1944年3月30日,日苏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了协议。
“中立”本身意味着双方的砝码相等,双方承受着同样的压力,但是如果这种平衡失去的话,“中立”就会倒向一侧而受到破坏。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展,日本在太平洋战场越来越处于不利的地位,而苏联在对德战争中已明显处于优势的条件下,尽管日本极力维持日苏中立状态,但是苏联的对日态度却逐渐强硬。1944年11月6日在苏联召开纪念十月革命胜利37周年大会上,斯大林首次发表了谴责日本是破坏世界和平的侵略国家的演说。接着1945年2月,在苏美英三国首脑举行的雅尔塔会议上,苏联决定在欧洲战场结束的二至三个月后对日开战。然而此时蒙在鼓里的日本,还在极力选择访苏特使,以进一步维持日苏中立状态。1945年4月5日,在苏联取得对德战争最后胜利的前夕,苏联外长莫洛特夫会见了日本驻苏大使建川美次,通知苏联政府决定废弃日苏中立条约。1945年8月9日在中美等国取得对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前夕,苏联宣布对日开战。这样日苏中立状态就彻底结束了。
日本的日苏中立政策是适应它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而制定的,现在日苏中立条约在有利于反法西斯联盟的情况下废除,正如历史表明的那样,它预示了日本帝国主义彻底失败的日子已指日可待了。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对于苏联抗击德国法西斯入侵,保卫社会主义国家,最后战胜德国法西斯起了重要作用。同时,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也对日本法西斯维持它在华的侵略和发动太平洋战争起了重要作用。
注释
[1]本节发表于《河北师院学报》1991年2期。
[2]日本国際政治会、太平洋戰争原因研究部編:《太平洋戰争ヘの道》5,東京,朝日新聞社,1963年,第211頁。
[3]工藤美知尋:《日ソ中立条約の研究》、南窓社会,1985年,第104頁。
[4]服部卓四郎著、张玉祥等译:《大东亚战争全史》1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50页。
[5]日本国際政治会、太平洋戰争原因研究部編:《太平洋戰争ヘの道》5,東京,朝日新聞社,1963年,第320頁。
[6]日本国際政治会、太平洋戰争原因研究部編:《太平洋戰争ヘの道》5,東京,朝日新聞社,1963年,第321頁。
[7]日本国際政治会、太平洋戰争原因研究部編:《太平洋戰争ヘの道》5,東京,朝日新聞社,1963年,第322頁。
[8]日本国際政治会、太平洋戰争原因研究部編:《太平洋戰争ヘの道》5,東京,朝日新聞社,1963年,第322頁。
[9]服部卓四郎著、张玉祥等译:《大东亚战争全史》1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62页。
[10]工藤美知尋:《日ソ中立条約の研究》、南窓社会,1985年,第110頁。
[11]服部卓四郎著、张玉祥等译:《大东亚战争全史》2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99页。
[12]服部卓四郎著、张玉祥等译:《大东亚战争全史》2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700页。
[13]服部卓四郎著、张玉祥等译:《大东亚战争全史》2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 702—703页。
[14]工藤美知尋:《日ソ中立条約の研究》、南窓社会,1985年,第148頁。
[15]服部卓四郎著、张玉祥等译:《大东亚战争全史》2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