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门坎事件爆发原因(1 / 1)

诺门坎事件爆发之前,1938年7—8月,日本与苏联在中苏边境张鼓峰地区爆发了大规模武装冲突,结果日军遭到惨败。为什么日军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明显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不断发动这种大规模军事冲突呢?这种兵力明显不足的进攻,能是真正目的的进攻吗?这就是本书分析诺门坎事件爆发原因的着眼点。

考察诺门坎事件,我们应该将它置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大背景下,“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侵略势力很快与在中国拥有巨大利益的苏联势力形成对峙;尤其是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中东铁路问题上,虽然按协定该铁路由中苏共同管理,实际上苏联方面拥有巨大利益。

针对“九一八”事变,苏联于1931年9月21日和9月25日,分别在《消息报》和《真理报》发表社论,指责日本为侵略行为。但是10月28日,日本驻苏联大使广田弘毅向苏联代理外交人民委员加拉罕提出:“据说苏联向马占山军队提供了物资援助,如果苏军沿中东铁路出动,会刺激在满的日军,那么日军为了保护侨民与铁路不得不采取必要行动。”第二天,加拉罕答复说:“苏联政府尊重与中国政府缔结的条约,尊重他国的主权,所以采取严正的不干涉政策。”11月14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再次发表声明,重申上述“不干涉”政策。[2]很显然,苏联这种“不干涉”政策,实质上是默认日军的侵略行径。

此后,苏联又进一步提出两国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建议。1931年12月31日,日本新组建的犬养毅内阁外相、前驻法国大使芳泽谦吉回国就任,途经莫斯科。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为芳泽举行了招待会,会上提出苏联对外政策的基础是“保持与所有邻国和平、友好关系”,基于这样方针,苏联已与一系列有关国家缔结了互不侵犯条约或中立同样条约,有的正在缔结交涉中,因此苏联提议日苏两国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并进一步解释说:“目前外国军国主义冒险分子策划破坏苏日两国关系,如果我们两国能够缔结这样条约,将具有重大意义。”[3]对此芳泽谦吉没有表示反对,提出这一问题很重要,须提交内阁研究。

1932年1月12日,苏联驻日本大使托诺夫斯基拜会日本首相犬养毅,再就缔结互不侵犯条约之事探询。犬养毅表示,这个问题是第一次听说,需要与外相认真研究,同时提出日苏之间纠纷的焦点是渔业问题,如果苏联肯在这方面给予友好态度,这些也就自然解决了。苏联方面很快做出答复。托诺夫斯基在与外务省次官永井松三会谈上表示,如果日本方面同意缔结两国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将在包括渔业问题在内的有关经济问题上采取友好态度。同时,他还提议两国就缔结互不侵犯条约立即举行正式会谈。对此,永井松三没有明确表态。

日本的消极态度,并没有使苏联放弃努力。1932年11月9日,苏联代理外交人民委员加拉罕会见日本代理驻苏联大使天羽英二,提出“苏联准备同日本缔结互不侵犯条约,也准备以同样内容与满洲国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并提议就上述内容立即开始交涉。但是,日本仍然坚持不理睬对策。直到1932年12月13日,也就是苏联提出建议近一年左右时间,日本才做出正式答复。日本外相内田康哉在会见苏联驻日本大使托诺夫斯基时讲:“关于日苏缔结互不侵犯条约谈判之事,日方感到时机尚未成熟,两国应该在解决各种悬案的基础上再进行这方面谈判。”[4]苏联提议就被日本正式拒绝。

日本完成对中国东北的侵略,为进一步扩大侵华打下基础。于是1936年7月24日,日本内阁做出决定,“为确保我国安全以及大陆政策的顺利推行,我们必须联合其他国家牵制苏联的力量,以减少我方的威胁。为此我们决定与别国缔结条约。”[5]1936年11月25日,日德两国正式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及附属秘密协定书。苏联真正认识到,一味地妥协、让步,反而使日本方面更加猖狂,因此苏联改变了对日政策。以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为契机,苏联放弃“不干涉”政策,转变为公开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1937年8月21日,苏联政府与中国政府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不仅从精神上支持中国人民的全面抗日战争,还向中国政府提供大量军事物资援助,向中国派遣志愿飞行员,直接参加中国人民全面抗日战争。苏联的目的就是通过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牵制日本军事力量,打破东西两个法西斯国家的夹击。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一个借口,就是反苏反共,防止“满蒙”地区赤化,并以此换取西方国家的绥靖主义政策,所以日本不能接受苏联提出的缔结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但是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后,与美英等国家关系越来越恶化。由于日本没有能够按照西方国家所希望那样,占领中国东北后继续北上进攻苏联,而是南下与他们争夺中国关内,特别是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势力范围,使他们逐渐认识到日本侵华战争的真正目的,就是要独占中国,排斥西方国家在华利益,所以西方国家也开始逐渐放弃对日本侵华战争的绥靖主义政策。面对上述变化,日本当局除加强在中国全面侵略战争之外,对苏联进一步采取强硬政策。对苏联强硬政策的目的,一是想继续利用以攻为守,迫使苏联继续“不干涉”。日本方面曾经解释为:“苏联之所以不敢进行挑衅,主要我方在军事上,采取了对苏进攻体制所致,因此我方没有必要放弃这一有利的形势,否则只会使苏联坚持强硬的立场,给我方对苏交涉带来不利影响。”[6]二是制造更大规模的反苏反共的烟幕,以转移西方国家的视线,进一步换取西方国家的绥靖主义政策。在日本看来,苏联是它对付英美等国的工具,“作为帝国鉴于国际政局,在对外政策上可以利用苏联的余地还存在”[7]。这种强硬政策的主要表现,就是在中苏与中蒙边境地区不断挑起武装冲突,其中诺门坎事件就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这就是诺门坎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

诺门坎事件的直接起因,是周边各国对该地区边界线的解释有矛盾。日本主张,边境线应该在哈拉哈河一线上。其根据是1918年出版的中国军方参谋部地形考察队绘制的比例尺为十万分之一的外蒙古边界图,还有1906年沙俄外贝加尔测量队绘制的比例尺为八万分之一的地形图。苏联及外蒙古方面主张,哈拉哈河归属外蒙古,双方的边界线是通过哈拉哈河东侧和北侧。其根据是在1734年哈尔加族人与哈拉哈族人相互争夺地盘时,由清政府裁决而划定的分界线。实质上此时中国政府尚未正式承认外蒙古为独立国家,所以也就不存在什么所谓边界线划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