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库页岛”的争论及解除(1 / 1)

北库页岛利权合同签订后,虽然日苏两国就此合同“小矛盾”不断,但是没有形成影响两国关系矛盾的焦点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特别是日本决定实施“北守南进”战略后,“北库页岛利权”问题就成了两国争论的焦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西斯德国以“闪电”战迅速占领了北欧、西欧,使英国、法国、荷兰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一时成了无暇东顾的“真空”地带。日本认为这种形势变化是“南进”的“千载难逢”好时机,所以“不能误了这班车”的叫嚣在国内上下响起。另外,日本“南进”也为解决侵华战争问题。日本认为中国人民能够长期坚持抗战的原因是外来援助的结果。当时英美援华物资等从东南亚地区进入中国,所以日本要“南进”切断英美援华路线。然而日本的“南进”必然要与在此拥有巨大利益的美国发生冲突,所以日本在坚持侵华战争同时,选择“北守南进”,即南进“不惜与美国一战”,同时调整与苏联关系。对于苏联来讲,如何避免东西两线作战是面对法西斯势力不断扩大侵略战争的关键。随着德国入侵东南欧地区后,苏德矛盾日益尖锐,战争威胁迫在眉睫,所以苏联也希望调整日苏关系,避免日德两国夹击自己。

1940年7月22日,力主“北守南进”的第二届近卫内阁成立后,日苏两国调整关系的外交进入实施阶段。10月30日,日本新任驻苏大使建川美次会见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他转交日方起草的互不侵犯条约草案。11月18日,莫洛托夫会见建川,指出如果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就意味着苏联将丧失南库页岛与千岛群岛的领土,苏联社会舆论不会同意的。如果日本不准备讨论这些问题,苏联政府建议放弃互不侵犯条约,两国缔结中立条约,同时两国再签署一份关于解除在北库页岛日本人利权的特别协议书。其主要内容为:“在中立条约签字的同时,一个月内解除日本人在北库页岛的石油、煤炭利权。废除1925年12月14日日苏两国在莫斯科签订的利权合同。苏联政府对利权企业的所有者的投资给予公正的补偿,对日本政府提供5年、每年10万吨库页岛石油。”[8]从这个提议内容看,苏联是希望利用日本急于“北守南进”之机,收回“北库页岛利权”。实质上苏联当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军事强大,这也是其要收回北库页岛日本人利权的真正基础。对于苏联提议,11月21日建川大使代表政府答复,日本同意就中立条约进行会谈。但是关于解除北库页岛日本人利权特别协议书完全不能接受。同时提出,为了停止两国间就此问题争议,准备收买北库页岛。对此莫洛托夫给予断然否定。

在“北库页岛利权”问题上,日苏两国互不相让,使交涉暂时停止不前。1941年2月3日,日本举行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审议通过了外相松冈洋右提出的《对德意苏交涉方案纲要》,决定:“德国为中介,收买北库页岛。如果苏联不同意,代替有偿放弃北库页岛,要求今后5年内提供250万吨石油。”[9]

3月12日,松冈外相率代表团离开东京,3月23日到达莫斯科后,松冈先后与莫洛托夫、斯大林举行简短会谈。3月26日,松冈一行到达柏林。然而此时德国对苏政策已经发生转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德国为防止两线作战,主动与苏联缔结了互不侵犯条约,但是该条约违背了1936年11月25日日德两国缔结的《防共协定》的附属秘密协议书规定,使日德两国东西牵制苏联战略破灭,为此日本在二战爆发后宣布“不介入欧洲战争”。日本的变化使德国十分着急,此时德国急需日本在远东地区牵制英国、苏联力量,特别防止美国参战。于是德国提出日本与自己一样同苏联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并且在日苏两国之间起中介作用,推动两国关系调整。但是德国在完成占领北欧、西欧后,在进攻东南欧同时,积极准备对苏开战。所以松冈到达柏林时,德国毫不关心日苏关系调整之事,反而暗示近期要爆发苏德战争。柏林会谈使松冈大失所望,借助德国势力调整日苏关系方案遂告破产。

4月7日,松冈一行再次来到莫斯科。松冈希望利用苏德战争迫在眉睫之际,使苏方在“北库页岛利权”问题上让步,而苏联仍然坚持原来立场不变。松冈讲,为了两国友好关系,更主要不伤害日本国民的感情,有必要采取合适方法解决北库页岛问题。出卖北库页岛,对于拥有广阔领土的苏联仅是大海中一滴水。莫洛托夫反驳说,出卖北库页岛纯属玩笑。我们大家可以理解,当初不得不将南库页岛引渡给日本是因1905年俄国战败的结果,但是现在无人能理解为什么要出卖北库页岛。鉴于苏方对“北库页岛利权”问题毫无相让,在4月11日会谈上,松冈向莫洛托夫提交了“书简”,表示该问题可以在将来解决。对此莫洛托夫表示,书简可以进行研究,但是中立条约与解除利权协议书必须同时签订的意见不变。

可以说松冈与莫洛托夫会谈破裂是日苏两国都不希望的,为推动会谈进展,4月12日斯大林与松冈举行会谈。在这次会谈上,松冈仍然顽固地再次提出收买北库页岛问题。对此斯大林一边指地图一边严肃地说,这样日本不是把苏联沿海地区通往海洋的出口完全封锁了吗?堪察加半岛南端的库利鲁海峡、库页岛南的宗谷海峡、朝鲜旁边的对马海峡,这次再把北库页岛作为日本的,想要把苏联完全封锁。这是什么?想绞杀我们吧?是什么友情?[10]斯大林的坚决态度使松冈放弃了收买北库页岛的信念,与此同时苏方也相应作出一定让步,同意以松冈书简临时代替解除利权协议书,但是提出书简要写明中立条约缔结后的“2—3个月内”解决利权问题。松冈则提出改写为“数月之内”,对此斯大林表示同意。这样双方终于在1941年4月13日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由于初期苏军在战场上处于不利局面,所以8月5日日本新任外相丰田贞次郎会见苏联驻日大使斯麦塔宁,提出苏联放弃对北库页岛利权所有者施加压力做法。8月13日斯麦塔宁转交苏联政府声明,提出希望能够按1941年4月13日松冈书简所讲利权问题“数月之内”解决。然而丰田却提出松冈书简因世界形势发生巨大变化,需要改变有关问题的本质,日本要求苏联作出不妨碍利权实施的保证是当然的。当斯麦塔宁询问日本是否取消对松冈书简的约束时,丰田表示关于北库页岛利权问题有必要今后讨论。可以看出,日本想利用苏联的被动局面,取消两国已经达成的关于解决北库页岛利权问题的约束。

1941年12月12日,斯麦塔宁会见西春彦,再次询问松冈书简的约束是否有效?西春彦解释说,当时我在莫斯科工作,对于松冈书简的情况是了解的,松冈提出应该尽快缔结通商条约和渔业条约,作为解除利权问题的前提条件,这样才能造成日本国内同意解除利权问题的气氛。但是苏德战争爆发后,这两个条约都没有缔结,所以现在关于解除利权问题在日本国内无法达成一致。接着斯麦塔宁追问,那么日本政府以苏德战争为由,认为两国已达成的解除利权问题协议书失去效力?对此西春彦解释说:“不是说协议失去效力,而是说协议不能实施。”[11]

然而战场上形势绝非日本所想象的那样发展,1942年6月中途岛战役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开始走下坡路,而在苏德战场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军展开全面大反攻。为了维持日苏两国中立关系,特别防止苏联参加对日作战,1943年6月19日日本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上决定,北库页岛利权问题沿着松冈书简精神有偿转让给苏联。7月3日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尚武通告莫洛托夫,建议两国就此问题开始交涉。7月8日佐藤提出日方解除利权问题的条件:(1)石油、煤炭会社现地设施及会社解散所需各项经费补偿。(2)经营权转让之日到利权合同期满(1970年)内的损失补偿。(3)前两项补偿希望以物资偿还。(4)苏联政府在利权解除后,一定年限把北库页岛石油、煤炭,以一定数量和公正价格卖给日本。[12]此后两国之间围绕上述内容展开争论,但是战场形势越来越对日本不利,日本外相重光葵指示,不必以对日本有利才缔结协议书,解除日本人在北库页岛利权是符合“大方针”的。所以日本很快接受苏联建议,即(1)苏联政府向日本政府提供500万卢布。(2)苏联政府在战后5年内,每年提供5万吨石油。这样1944年3月30日,日苏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解除日本人在北库页岛利权协议书。日苏两国长期争议的“北库页岛利权”问题,在日本发动侵略,失败已成定局形势下很快解决了。

综上所述,从“北库页岛利权”问题的形成、发展及解除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国际关系中“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国家实力的强弱,是该国家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地位的基础。如“北库页岛利权”问题的形成,是苏联国力暂时软弱的结果,随着国力的日益增强构成了收回该利权的基础,最后在苏军节节胜利,日军节节失败的情况下,日本主动要求解除利权。另外,“北库页岛利权”问题之所以形成于二战前及二战中,主要是日苏间的矛盾焦点,首先是石油问题,石油是作为岛国日本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基础,日本要千方百计拥有它,北库页岛油田是离日本距离最近的海外石油来源,而苏联要确保远东领土安全,就要制止日本侵略势力的发展,并且更不愿意看到日本利用苏联的石油能源来威胁自己的局面长期存在。其次是领土问题,日本对北库页岛的贪婪是明摆事实,所以苏联时时处处留心,担心“利权”问题长期存在会造成自己在该地区领土权的不稳定。总之,日苏两国关于“北库页岛利权”之争,实质上是对该岛的石油控制权之争。

注释

[1]本节发表于《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西春彦監修:《日本外交史》第15卷,東京,鹿岛平和研究所出版会,昭和45年,第39頁。

[3]马士·宓亨利著、姚會虞等译:《远东国际关系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633页。

[4]《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22页。

[5]吉村道男:《增補:日本与ロシァ》,日本経済評論社,1991年,第386頁。

[6]吉村道男:《增補:日本与ロシァ》,日本経済評論社,1991年,第388頁。

[7]西春彦監修:《日本外交史》第15卷,東京,鹿岛平和研究所出版会,昭和45年,第110—111頁。

[8]ボリス·スラヴィソスキ—著、高橋実、江沢和弘訳:《考証日ソ中立条約——公開されたロシア外務省機密文書》,岩波書店,1996年,第72頁。

[9]工藤美知尋:《日ソ中立条約の研究》、南窓社会,1985年,第67頁。

[10]ボリス·スラヴィソスキ—著、高橋実、江沢和弘訳:《考証日ソ中立条約——公開されたロシア外務省機密文書》,岩波書店,1996年,第120頁。

[11]ボリス·スラヴィソスキ—著、高橋実、江沢和弘訳:《考証日ソ中立条約——公開されたロシア外務省機密文書》,岩波書店,1996年,第221頁。

[12]工藤美知尋:《日ソ中立条約の研究》、南窓社会,1985年,第1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