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对于帝国主义国家来说,就像害怕毒菌一样。它们担心全世界各国被压迫的民族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起来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主义统治制度。它们更担心本国人民仿效苏俄社会主义革命,起来革命推翻自己的政权。所以它们要乘苏俄政权尚未完全巩固之际,迅速扑灭这场社会主义革命烈火,这就是帝国主义国家联合发动对苏俄武装干涉的根本目的。
日本作为苏俄的邻国,这种担心更加强烈。首先,日本担心苏俄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其影响会迅速传播到它所控制的中国、朝鲜等势力范围,危及其殖民主义统治。同时也担心这种影响传播到国内,唤醒日本人民起来革命推翻其统治。其次,日本欲乘苏俄国内爆发革命之际,政权还未实现统一时,侵占苏俄远东及西伯利亚领土,使其变成自己长期统治的殖民地。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制定了“南进”和“北进”的基本国策,其“北进”的范围就包括俄国的远东及西伯利亚领土。此时,日本认为是实现“北进”,占领俄国领土的天赐良机。
日本出兵苏俄领土的借口,一是保护在其领土上的日本侨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日本制造了许多事件成为借口,这也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时惯用的手段。二是利用所谓的援助捷克斯洛伐克军团事件。
1917年12月,日本政府向美国等协约国政府提出照会,建议由它出兵苏俄远东地区来“维护秩序”,并保护各协约国在该地区的利益。作为交换条件,各协约国应准许日本在苏俄远东地区获得矿山、森林和渔业的专有让与权,并且承认日本在中国的特殊地位。[2]日本为此辩解说,自己不抱有任何领土野心。同年12月30日,一艘日本军舰在没有依照国际惯例事先通知俄国当局的情况下,擅自闯进苏俄远东地区最大港口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日本驻海参崴领事宣称,此艘军舰是来保护当地日本侨民的。俄国方面滨海州地方自治主席提出了严重抗议,日本对此不予理睬。英法两国驻海参崴领事对日本行动表示给予道义上的支持,但是美国方面则表示不赞成。
1918年1月中旬,第二艘日本军舰以同样方式闯进海参崴港口,接着一艘英国巡洋舰和一艘美国军舰,也擅自闯进海参崴港口。1918年2月5日,日本制造了袭击海参崴凡尔赛旅馆事件,居住该旅馆的各国侨民遭到抢劫。事件发生的当天,日本驻海参崴领事就向全世界通电,宣称俄国远东地区已经陷入严重的无政府状态,外国侨民的生命财产已经无法得到任何保障。3月26日,日本外相本野一郎在日本国会上公开宣称,“假如西伯利亚地区的状况将要威胁到日本帝国的安全,或其侨民的生命财产利益时,政府则准备采取迅速而有效的自卫行动”[3]。果然不出所料,4月4日,在海参崴又发生了所谓两名日本人被暗杀事件。以此为借口,4月5日上午6时,日本海军陆战队在海参崴登陆。这标志日本出兵苏俄远东地区与西伯利亚地区,武装干涉苏俄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也是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苏俄的开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俄国境内大约有5万捷克斯洛伐克战俘,他们原是奥匈帝国统治下被迫充军人员,毫无战斗意志,在俄国军队进攻时很快投降。在一战末期,奥匈帝国瓦解已成定局时,捷克斯洛伐克国内要求独立势力与协约国集团商定,以此军队调往法国战场与德奥军队作战为代价,换取协约国方面对捷克斯洛伐克独立的承认。经过与苏维埃政权协商,同意其经过苏俄远东地区绕道去法国。但是协约国方面背信弃义,收买捷克斯洛伐克军团的首领,在士兵中进行挑动宣传,使他们在当年6月末,行至奔萨与海参崴一线时爆发叛乱。叛乱部队在白俄匪邦、协约国方面的支持下,两个月内占领了乌拉尔和西伯利亚的大部分地区,对年青的苏维埃政权构成严重威胁。对此,苏俄红军给予打击。而日本帝国主义却打着“人道主义”招牌,出兵援助被苏俄红军打击的捷克斯洛伐克武装叛乱集团。
对于日本率先出兵苏俄领土,英法意三国表示支持,并表示要共同出兵。美国虽然表示道义上的支持,但担心日本如果独占苏俄远东领土,会改变日美两国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争霸局势。鉴于日本出兵已成事实,7月7日美国也向日本表示共同出兵,8月4日两国发表共同出兵宣言,借口为实施“人道主义”援助捷克斯洛伐克人,并要求各国出兵不得超出7000人。8月3日,英国军队900人在海参崴登陆,后来扩增到4000人。8月9日法国军队1200人、意大利军队1000人,8月15日美国军队2000人在海参崴登陆。8月12日,日本军队在大古大将率领下,1200人在海参崴登陆。接着日本又陆续增兵,第二部分军队取道朝鲜、中国东北地区,经满洲里侵入,在赤塔设立大本营。第三部分军队在库页岛北部对岸的庙街(尼古拉耶夫斯克)登陆。到10月,日本军队竟达72400人,远远超出美国的建议要求,占各国出兵总数的3/4。[4]日本军队在苏俄领土上迅速扩展,向北入侵乌苏里江与黑龙江流域地区,即俄国远东地区的阿穆尔州与滨海边疆区;向西入侵海兰泡(布拉戈维申斯克)、赤塔、扎巴加里亚,即俄国的东西伯利亚地区。日本帝国主义势力所涉及的地区,俄国的财产被掠夺,人民遭迫害。
1919年1月26日,日本内阁作出《对俄方针纲要》决议。其主要为:
(1)帝国希望俄国恢复,为此愿意与协约国共同提供一定的援助。
(2)恢复的俄国必须完全坚持和平主义对外政策,为此要做到:
(a)发展西伯利亚的资本主义制度,俄国中央政府不得向远东地区扩展,为此要采取一定的抑制措施。
(b)努力防止、消除在俄国远东地区上,除维持秩序之外的军事设施的发展。
(c)努力防止、消除在俄国外蒙古地区作为经营的侵略政策实施。
(d)废除俄国在该地区有关资源开发及其他工商业经营方面限制或阻碍,依据机会均等主义,对外国人的居住、经营及投资给予便利,开放黑龙江、海参崴为自由港。[5]
从日本内阁上述决议看,其中心目的是把俄国远东与西伯利亚地区从俄国手中分离出来,最终达到日本长期占领。为此,日本除派遣军队武力干涉外,又极力扶植当地白俄匪邦的傀儡政权。在外贝加尔地区的要冲城市赤塔,扶植谢苗诺夫政权;在阿穆尔州的海兰泡城,扶植里诺夫政权;在乌苏里江流域地区的伯力(哈巴罗夫斯克)城,扶植卡尔米科夫政权。1918年10月,日本将价值达1000万日元的食品和其他商品,用密封的火车厢,经中国的中东铁路,转入西伯利亚铁路,免税运到西伯利亚地区,并且在其开办的商店销售。日本这种乘人之危,大量倾销商品行径,与其所宣称的出兵目的完全背道而驰。为此,美国政府也提出强烈抗议。1918年11月,在西西伯利亚的鄂木斯克,帝国主义国家又扶植了苏俄领土上最大的傀儡政权——高尔察克政权,并且名义上统领谢苗诺夫政权、里诺夫政权、卡尔米科夫政权。日本政府极力支持高尔察克政权,率先对其予以承认,并在1919年5月任命加藤恒忠为临时特命大使,进驻鄂木斯克。
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并没能阻止苏俄社会主义势力向该地区发展。帝国主义国家扶植的傀儡政权,也随着革命势力的到来而纷纷垮台。1920年1月,嚣张一时的高尔察克政权在苏俄红军打击下垮台。2月6日,高尔察克受到正义的处决。
在欧洲大陆,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11月11日正式签署停战协议。1919年6月28日,巴黎和会各国代表正式签署《凡尔赛和约》。随着《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在欧洲大陆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暂时得到缓解,各国开始“收拾”战争期间被破坏的家园。此时帝国主义国家支持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残余,也纷纷向苏俄红军交枪,放弃抵抗,经海参崴港陆续返回。随着捷克斯洛伐克军团问题的解决,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苏俄的借口消失了。鉴于武装干涉苏俄社会主义革命毫无收获,加上各国国内人民的强烈反对,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宣布撤兵。到1920年4月1日美国完成撤兵后,在苏俄领土上仅剩下了日本干涉军赖着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