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皎然《诗议》体势论(1 / 1)

皎然《诗议》还有体势论,主要在地卷《十四例》(草稿本原作“十五例”)。

这十五例,都是讲因不同诗文作法而形成不同风貌的体例。可分几组。

第一组,一重叠用事之例和二上句用事、下句以事成之例。

重叠用事之例。例诗:“净宫邻博望,香刹对承华。”净宫、香刹均指佛寺。博望即博望苑,汉宫苑名。承华,太子宫门名,晋陆机《赠冯文罴迁斥丘令》李善注引《洛阳记》:“太子宫在太宫东薄室门外,中有承华门。”此诗前句说“邻博望”,后句又说“对承华”,是重复分用汉晋二事,而均为说明佛寺邻近皇家宫苑。重复用事典描述同一景象,所以称为重叠用事之例。

上句用事,下句以事成之例,也是二句分用二个事典,不同的是,上下之事典相互关联,下句申发上句之事。如引嵇康《幽愤诗》:“子玉之败,屡增惟尘。”二句均用事。上句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说楚国令尹子文举荐子玉代替自己治政,结果子玉与晋作战大败,败在子玉而责任在子文。后句出《诗·小雅·谷风》,诗曰:“无将大车,维尘冥冥。”意为大夫进举小人,恰恰自作忧患。嵇康性慎言行,却因吕安为其兄吕巽枉诉事,被钟会和吕巽陷罪系狱。二句诗正抒发嵇康幽愤之情,自悔好善暗人以至陷于冤罪,后事正是申发上句之意。

这一组都是讲用事之法,不过一侧重重叠用事以描述同一事物,一侧重上下二句用事相辅相成。

第二组,三立兴以意成之例和四双立兴以意成之例。

前者例诗如《诗·小雅·甫田》《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恺悌君子,无信谗言。”青蝇立兴,以比谗人,接着申明本意,指出和乐平易的君子,不要信从谗言。又如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首二句写明月高照,流光徘徊,营造一种氛围,用以起兴,在这种氛围之下,则下二句思妇内心之愁苦悲叹自然烘托而出。后者如《古诗十九首》其三:“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陵上青翠柏树长青,涧中磊磊之石长存,这是从反面起兴,引起下面二句人生短暂的感叹。这二例都是先描写意象作为比兴,营造氛围,然后引出抒情之意。不过前者用一件事物起兴,后者用二件事物起兴。

第三组,五上句古、下句以即事偶之例,六上句意、下句以意成之例,七上句体物、下句以状成之例,八上句体时、下句以状成之例,九上句用事、下句以意成之例。这五例,和王昌龄《十七势》下句拂上句势等几例一样,都是讲前后二句如何相辅相成。

比如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昔闻汾水游,今见尘外镳。”前句用《庄子·逍遥游》之典,说尧往见四子于汾水之阳,窅然而丧其天下,这是所谓的“古”。下句写宋高祖登北固山,若飘然出于尘外,这是今事。所谓“以即事偶”之“偶”,是说古事今意相称相合。这是上句古、下句以即事偶之例。

比如《诗·大雅·生民·假乐》:“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前二句写天嘉乐周成王有盛明之善德,这是写意。接二句则承此意而来,写成王安民官人,皆得其宜,以受福禄于天。下句申足前句之意,是所谓“以意成之”。这是上句意、下句以意成之例。

如谢脁《观朝雨》诗:“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上句赋写风雨之事,虽用了飞字吹字,但未能对风雨之状作形象描绘。下一句就此展开描写,着一萧条,又以江上为背景,则江上一片萧萧风雨之状如在眼前。所谓“以状成之”,就是用更为具体生动的描绘,使上句陈述的情状更为形象鲜明。这是上句体物、下句以状成之例。

如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上句写朝夕所见气候,这是体时。但只有一般陈述,从下句,朝夕山水之景,如何沐含一片清晖,才有了更为生动鲜明的具体描写。这是上句体时、下句以状成之例,如谢脁《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末二句:“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上句用典,典出刘向《列女传·陶答子妻》,说南山玄豹在雾雨中七日而没有吃东西,欲让自己的皮毛更加泽润,养成好看的文章。作者说自己无玄豹之姿,这是自谦。下句则申足上句之意,也是说出真实之意,说自己最终要离世隐居,这是上句用事、下句以意成之例。

第四组,十当句以物色成之例和十一立比成之例。这二例都是就一句之式而言的,当句以物色成之例是一句一景,一句中二个意象相辅而成为一个统一的景象。如引谢灵运《岁暮》诗:“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前句“明月”为一物色,“积雪”为一物色,积雪与明月相互映照,更显洁白明净,二物色相辅成状,所以说“以物色成之”。

立比成之例,是当句出现喻体和本体,用形象的比喻以描绘物象。如引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上句写晚霞余晖,而以绮比喻其一片红艳之色,下句写澄净之江,以练比喻其明净之美。这二句,每一句都用比喻自成其境。这和《十七势》的“一句直比势”相似第五组是另几例。十二覆意之例是同一诗意反复申之。如谢灵运《庐陵王墓下作》诗:“延州协心许,楚老惜兰芳。解剑竟何及,抚坟徒自伤。”第一句用《史记·吴太伯世家》之典,说吴公子季札心许徐君,待徐君死后挂剑于其冢树。第二句用《汉书·龚胜传》之典,说楚老抚坟吊龚胜惜其兰芳自毁。同一伤悼之意,前二句连用两个典故,后二句又反复抒写,这可能就是皎然所说的“覆意”。

十三叠语之例是同一语上下句重叠用之。如谢脁《和王主簿怨情》诗:“故人心尚尔,故心人不见。”前一句用“故人心”,下一句重叠再用“故心人”。再如沈约《咏风》诗:“既为风所开,还为风所落。”上下句反复用“为风所”三字。同语叠用,以收回环往复之功,这就是叠语之例。

第十四轻重错谬之例,用词轻重失当,不符合描写对象的身份地位。如曹植《武帝诔》有“尊灵永蛰”之句。昆虫休眠才用“蛰”字,为魏武帝作诔文而用“蛰”字,显然用辞不当。又如孙楚《王骠骑诔》有“奄忽登遐”之句,“登遐”一词可以作为人死去的讳称,但同时有登仙而去的说法,因此骠骑将军死去称为“登遐”也是错谬。

草稿本的避忌之例是用词犯了忌讳。如引苏武《诗四首》:“何况双飞龙,羽翼纵当乖。”又如晋傅咸《赠何劭王济》:“吾兄既凤翔,王子亦龙飞。”在中国传统里,龙凤都是喻指帝王的美称,但这里,一以双龙喻己及朋友,一以凤翔喻何劭,以龙飞喻王济,显然犯了避忌。

前十三例是传人以法的示范之例,轻重错谬之例和草稿本的避忌之例则是提醒人们避免的病犯之例。皎然的《十四例》,理论色彩不如王昌龄的《十七势》,但也同样是把一些不易把握的艺术表现手法加以格式化,我们可以批评这是繁琐,但格式化之后,便于操作,便于初学,便于普及,使难于掌握的东西大众化,仍有其意义。

注释

[1]本书所用的《吟窗杂录》,为日本内阁文库藏明嘉靖四十年刊本。

[2]有清陆心源《十万卷楼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3]主要有:的名对的“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有虚名实名,上对实名也”,隔句对的“始见西南楼,纤纤如玉钩。末映东北墀,娟娟似蛾眉”,双拟对的“可闻不可见,能重复能轻”,联绵对的“望日日已晚,怀人人不归”,互成对的“岁时伤道路,亲友念东西”,异类对的“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又如以早朝、偶故人,非类是也”。

[4]地卷《六义》皎云论比:“比者,全取外象以兴之。”论兴:“兴者,立象于前,后以人事谕之。”皎然《诗式》“用事”论比兴:“取象曰比,取义曰兴。义即象下之意,凡禽鱼草木,人物名数,万象之中,义类同者,尽入比兴,《关雎》即其义也。”二者相合。

[5]《诗式·邺中集》:“邺中七子,陈王最高。刘桢辞气,偏正得其中,不拘对属,偶或有之,语与兴驱,势逐情起,不由作意,气格自高,与《十九首》其流一也。”

[6]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说:“自灵均以来,多历年代,虽文体稍精,而此秘未睹。”这句话的本意是说自灵均以来,还没有谁注意到了四声,皎然把它说成是对谢灵运的赞辞,是一种误解。

[7]《四库全书》集部8。

[9]谢灵运《登池上楼》全诗如下:“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沈。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嶔。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乆,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文选》六臣本第22卷)

[10]古诗正、偏、俗三等可能有所指。从行文语气看,《诗议》下文说:“顷作古诗者,不达其旨,效得庸音,竞壮其词,俾令虚大。”这可能是皎然所说古诗中的“偏”格,下文又说:“或有所至,已在古人之后,意熟语旧,但见诗皮,淡而无味。”这可能是皎然所说古诗中的“俗”格。至于古诗中的“正”格,《文笔眼心抄》有这样的记述:“凡诗有二种,一曰古诗(原注:亦名格诗)。二曰律诗。格诗三等:谓正偏俗。古诗以讽兴为宗,直而不俗,丽而不朽,格高而词温,语近而意远,情浮于语,偶象则发,不以力制,故皆合于语,而生自然。”这里“以讽兴为宗”的“古诗”指《古诗十九首》。把“古诗以讽兴为宗”一段话接在古诗(即格诗)三等之后,皎然《诗议》原文未必如此,这可能是《文笔眼心抄》编撰时空海自己所为,但以《古诗十九首》这样的诗作为“古诗”之“正”格,应当是合于皎然原意的。

[11]“洗船”,一作“酒船”(倪璠纂注《庾子山集》),一作“洒船”(清吴兆宜《庾子山集笺注》),与“歇马”相对,当是写停泊之船。

[12]《诗议》的原文如下:“或曰:诗不要苦思,苦思则丧于天真。此甚不然。固须绎虑于险中,采奇于象外,状飞动之句,写冥奥之思。夫希世之珠,必出骊龙之颔,况通幽含变之文哉。但贵成章以后,有其易貌,若不思而得也,‘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此似易而难到之例也。”

[13]《诗式·取境》的原文是:“又云:不要苦思,苦思则丧自然之质。此亦不然。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若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

[14]参《诗式·用事》,原文如下:“诗人皆以徵古为用事,不必尽然也。今且於六义之中,略论比兴。取象曰比,取义曰兴。义即象下之意。凡禽鱼、草木、人物、名数,万象之中义类同者,尽入比兴,《关雎》即其义也。如陶公以‘孤云’比‘贫士’;鲍照以‘直’比‘朱丝’,以‘清’比‘玉壶’。时人呼比为用事,呼用事为比。……如康乐公《还旧园作》:‘偶与张邴合,久欲归东山。’此叙志之忠,是比非用事也。详味可知。”

[15]参《诗式·语似用事义非用事》,原文如下:“此二门始有之,而弱手不能知也。如康乐公:‘彭薛裁知耻,贡公未遗荣。或可优贪竞,岂足称达生。’此申商榷三贤,虽许其退身,不免遗议。盖康乐欲借此成我诗,非用事也。如《古诗》:‘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曹植《赠白马王彪》:‘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又古诗:‘师涓久不奏,谁能宣我心?’上句言仙道不可偕,次句让求之无效。下句略似指人,如魏武呼‘杜康’为酒。盖作者存其毛粉,不欲委曲伤乎天真,并非用事也。”

[16]如中泽希男《文镜秘府论校勘记》即持此说。

[17]日本小西甚一《研究篇》(下)以为“露下落”和“月中疏”则难以认作是对偶,似不确。

[18]如任华《寄李白》:“绿水青山知有君,白云明月偏相识。”耿湋《路旁老人》:“绿水青山虽似旧,如今贫后复何为。”李嘉佑《晩登江楼有怀》:“独坐南楼佳兴新,青山绿水共为邻。”

[19]陈子昂《题李三书斋》:“灼灼青春仲,悠悠白日昇。”高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白日屡分手,青春不再来。”沈佺期《和杜麟台元志春情》:“青春坐南移,白日忽西匿。”沈佺期《送友人任括州》:“青春浩无际,白日乃迟迟。”李白《长歌行》:“桃李务青春,谁能贯白日。”《题元丹丘山居》:“青春卧空林,白日犹不起”《寄远十二首》:“青春已复过,白日忽相催。”杜甫《乐游园歌》:“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杜甫《题省中壁》:“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次空灵岸》:“青春犹无私,白日已偏照。”

[20]皎然《赋颜氏古今一事得晋仙传送颜逸》:“青春留鬓发,白日向云烟。”

[21]以上关于皎然佛教思想的描述,参照了赵昌平《从王维到皎然》(《中华文史论丛》,1987年第二、三期合刊),贾晋华《皎然出家时间及佛门宗系考述》(《厦门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蒋寅《大历诗人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第三章。

[22]蒋寅《大历诗人研究》第三章引《大乘义章》卷三:“六识相望,取境各别。”谓皎然取境说借语于此。

[23]如:“月彩散瑶碧,示君禅中境”(《答俞校书冬夜》),“禅心正寂历”(《答豆卢次方》),“禅心共寂寥”(《晩秋宿李军道所居》),“禅地常閴寂”(《苕溪草堂自大历三年夏新营洎秋及春弥觉境胜因纪其事简潘丞述汤评事衡四十三韵》),“依禅静无扰”(《奉酬颜使君真卿王员外圆宿寺兼送员外使回》),“正论禅寂忽狂歌”,(《酬秦系山人戏赠》)“中峰禅寂一僧在”(《法华寺上方题江上人禅室》)等。

[24]《历代诗话续编》上册(中华书局,1983年)第4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