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诗格》是空海带回日本,并编入《文镜秘府论》的一部重要著作。关于王昌龄《诗格》原典的考证,有些成果和问题可以肯定下来[1],此外可以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从前引空海《书刘希夷集献纳表》,知道空海入唐亲眼见到并且得到了题名为“王昌龄《诗格》”的著作,这是无可怀疑的。王昌龄遇害而死在安史之乱(755年)之后,空海入唐在804年,相距不过50年,而且他又是“于作者边”得到此书,他所得到的王昌龄《诗格》,可能会有后人掺入某些东西,但基本内容应该是可靠可信的。
皎然《诗式》卷二“池塘生春草,明月照积雪”说:“王昌龄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谓一句见意为上。”皎然生于720年,王昌龄遇害而死如果在756年,则皎然已经36岁。他与王昌龄曾经同时。《诗式》编定在贞元五年(789),而它的草本于贞元初(785)已完成,这时距王昌龄遇害而死不到30年。皎然的记述应该是可靠的。而同样的论述,《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也有[2],二者正相吻合。南卷《论文意》强调“简小直置”,也与“一句见意”的思想相合。地卷《十七势》和南卷《论文意》前半大量引王昌龄诗作,凡35次,其中地卷《十七势》29次,南卷《论文意》6次,引诗32首(其中3次重复引用)。他的创作正可和其理论相印证。地卷《十七势》引王氏诗,屡次称“昌龄”,这是自己论文引自己之作的称呼,他的《上李侍郎书》[3],就是屡次自称“昌龄”。地卷《十七势》,《文镜秘府论》各传本有“王氏论文曰”,或注“王氏论文云御草本如此”云云,或在“十七势”标目之下注“王”字,南卷《论文意》的前半,即开头至“思之者德之深也”(“或曰夫诗有三四五六七言之别”之前),宫内厅本于这段文字开头注“王氏论文云”,这是保留的空海草本的痕迹。说明空海编撰《文镜秘府论》之时,这几段材料引自王昌龄。地卷《十七势》,南卷《论文意》的前半,应该就是引自王昌龄《诗格》。地卷《六义》中“王云”
的部分,也当出王昌龄《诗格》。
天卷《调声》开头“或曰凡四十字诗”至“上去入相近是诗律也”,也当为王昌龄《诗格》。各家的分析是对的[4]。从内容推测,《调声》这一部分多处与南卷《论文意》等处的王昌龄说相合[5]。比如,都强调天真天然,强调识题目中意,强调左穿右穴,不可拘检,强调作语不得辛苦,意高则格高,强调用字有轻有重,有重中轻,有轻中重。从论述方式看,和南卷《论文意》一样,都是前半为王昌龄说,后半为皎然说。
天卷《调声》自“五言平头正律势尖头”以下至“花里寻师到杏坛”一段,情况稍有不同。这一段,引皇甫冉《独孤中丞筵陪韦使君赴昇州》。这里所写的“独孤中丞”为独孤峻,峻于乾元元年(758)至二年为越州刺史、浙东节度使,加御史中丞。“韦使君”为韦黄裳,裳于至德二载(757)至乾元元年为昇州刺史。皇甫冉此诗当作于乾元元年。又引钱起《献岁归山》诗,诗又见《全唐诗》卷二三七,题作《岁初归旧山》,校曰:“一本题下有酬寄皇甫侍御六字,又作《南岁初归旧居酬皇甫侍御见寄》。”这里的“皇甫侍御”,当为皇甫曾。曾于大历元年(766)为侍御史。又引陈闰《罢官后却归旧居》,闰于大历五年(770)登明经第,六年中茂才异等科,后官至坊州鄜城县令。诗云“何必劳州县,驱驰效一官”,就指他曾任鄜城县令。诗题“罢官”,说明诗作于罢官之后,至少当作于大历六年(771)之后。又引张谓《题故人别业》诗。张谓为天宝二年进士,如果诗为张谓年轻时所作,则可能为王昌龄所见,但张谓于天宝十三、四载始入安西四镇节度使封常清幕,乾元元年(758)始为尚书郎。诗题《题故人别业》,诗云“平子归田处”,则所题之故人当为仕后归隐,张谓此诗也当作于为仕之后,当在乾元元年(758)之后。又引皇甫冉《秋日东郊作》,诗云“浅薄何时称献纳”,则当作于大历二年(767)至五年(770)皇甫冉为左拾遗、左补阙时。所谓“献纳”,就是任此职时献忠言以供采纳。又引钱起《幽居春暮书怀》。诗当作于乾元二年(759)至广德二年(763),钱起为蓝田尉时。钱起在蓝田谷口有别业,他的《谷口新居寄同省朋故》《晚归蓝田旧居》《蓝溪休沐寄赵八给事》对谷口别业景色有描写,《幽居春暮书怀》一诗所写的正是谷口别业景色。他在别业曾新种花药,写有《山居新种花药与道士同游赋诗》,《幽居春暮书怀》一诗所写的“药栏”,就指他在山居别业新种的花药。就是说,这些诗,都作于王昌龄卒后,最晚的作于大历六年(771)之后。这些诗人,钱起为湖州人,皇甫冉为润州丹阳人,陈闰为苏州人,多为江南人。王昌龄曾为江宁丞,他的《诗格》曾在江南一带流传。天卷《调声》的这一段,可能为大历六年之后或人所作,也可能题名仍为王昌龄,或王昌龄《诗格》原有相关的内容,在流传过程中,后人又补充一些新诗例。由空海补辑进去的可能性不大[6],可能是由王昌龄后来的人,也可能是他的门人,补辑编录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