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荣《近代日本女子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运用大量教育史资料和统计数据,从教育思想、教育政策和教育内容等方面入手,分析探讨了近代日本女子教育的特点、影响,并对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作出反思。臧佩红《日本近现代教育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在解读各类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系统考察了日本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轨迹,不仅阐释了历史经验和当代教育新方向,也揭示了“皇国主义”等教育的脉络和特征,是国内日本近现代教育研究的重要著作。饶从满《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道德教育》(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认为日本现代化道德教育具有两个特点,即高度连续性(包括横向注重与社会的连续和纵向继承传统的历史延续)和高度的融合性(融合古今中外文化),并分析了其功过是非。
近年来国内学界,尤其是新一代研究者对江户社会文化研究的兴趣,逐渐转向更加具象的庶民文化。朱玲莉《日本近世寺子屋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对庶民教育场所寺子屋进行历史概观基础上,抽象出寺子屋教育的诸多特征,诸如:适应庶民的蒙学教育和讲求教育的实用性等等,并认为寺子屋为日本教育近代化打下了基础。谭建川《日本文化传承的历史透视——明治前启蒙教材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对日本启蒙教材做了较全面系统的综合研究,作者所论中日两国启蒙教材“应试主义”与“能力主义”的差异等观点值得关注,该书可以看作是与上述朱著相辅相成的姊妹篇。张博《日本江户时代的大众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考察了作为江户大众文化兴起重要基础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风气,并具体论述了“京阪庶民的传媒”“声色犬马之娱乐”等社会世相,认为江户文化已经具备了今天大众文化的特征。上述三部著作均属国内各自研究领域的开拓之作,也是三位作者在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充实而成。
上述成果大多显示了中国学者自己的风格,有理由认为,中国的日本文化史研究必将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