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史、断代史和中日文化关系史(1 / 1)

王勇《日本文化——模仿与创新的轨迹》(高教出版社2001年)以“模仿与创新”为主线,上自岩宿文化下至江户文化,侧重日本考古学的成果及其日本人、日本文化的由来等论题,并展示了“书籍之路”等诸多研究创见。显然,这是一部具有特色的半部文化通史。高增杰《东亚文明撞击——日本文化的历史特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将研究范围扩展到了明治时代。作者通过章节标题对各时代的文化性质做了定位,诸如:“文明边缘上的飞跃”(文明发生期)、“民族文化的兴起”(中世武士文化)、“日本近代文化转型的意义”(日西文化关系)等,从而清晰地抽象出日本文化史的脉络特征。

叶渭渠《日本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首次完成了从古代贯通至战后的日本文化史,除叙述文化史应有之内容,对文学艺术及其美学因素关注较多,略有遗憾的是江户时代以后的篇幅,仅占全书最短的一章。可喜的是叶渭渠《日本文化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篇幅成倍扩充,内容更加丰富,凸显了各时代的不同主流文化内容和特征,尤其增强了近代以后部分的分量,对日本当代文化也给予了关注,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日本文化通史》了。赵德宇等《日本近现代文化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叙事范围上自江户时代日本文化传统,下至当代日本大众文化,并勾勒出其整体发展脉络和演化逻辑,还对诸多文化现象做出客观公允的重新解读和定位,力求以中国学人的理性穿越日本文化的迷雾,通过“文化叙事”破解“文化密码”,建立对日本近现代文化史的新的认知体系。韦立新《日本中世文化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是国内第一部日本文化断代史,显示了文化史研究精细化的趋势。作者系统审视了作为武家政权时代的中日文化关系,认为:与7—8世纪唐文化流入日本相比,13—15世纪流入日本的宋元明文化波及范围更广泛、影响时间更长远,而且其主要精神内涵的影响和渗透都承袭至今。

为叙述方便,这里将中日文化关系史研究等专门史著述也归类于此。张爱萍《中日古代文化源流——以神话比较研究为中心》(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对地震、风神、水神等八个神话系列做了分析研究,认为中日神话本身就是一部中日文化交流史,有助于认识中日文化交流的传统。滕军等《中日文化交流史考察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考察梳理了从古代到江户时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主要脉络。书中还附有诸多实地考察成果,诸如徐福东渡、“汉委奴国王印”等重要历史事件近30条,并间或提出作者们自己的观点,可谓兼顾史料和实地考察的用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