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文明开化运动不仅仅是日本一国的事情,它是一次非西方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尝试,其中有文化冲突、选择、融合等一系列近代以来所有非西方国家所必须经历的文化过程。探讨此一问题,或可有助于摆正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明治前期的文明开化运动大规模引进西洋文化,可以说是日本历史上自大化改新饱食中国文化以来的又一次文化盛筵,为日本文化添加了新养料,可视为一次日本文化的重组过程。然而,盛筵之余和重组结果如何,才是对文明开化总体评价的依据。
首先,人们一直认为文明开化时代是日本吸收西洋文化而发生突变的时代,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次文化进步的“奇迹”。然而,这种观点是文明开化成果被人为放大的结果。其一,诸如穿西服、吃大餐、住洋房等高消费,只是少数社会上层才能享受的生活,城市贫民和广大农民大多没能全面享受到这种开化的成果,因而可以说是少数人的文明开化。其二,文明开化主要表现在对西洋物质层面尤其是技术的摄取,诸如东京和横滨市中心的“炼瓦洋楼”、瓦斯路灯、京滨线的火车。即使是身穿洋服的官吏、老板们,回到家里还是身着和服。由于女性出外工作的并不多见,因而其服装、发髻以及在家庭中的角色,与江户时代并无本质的区别。其三,文明开化基本限于东京等大城市,而在农村,一眼望去仍然是江户时代的风景。当年小泉八云实地考察之余说过:“你可以做深入内地200英里的旅行,你绝不能看见什么新文明的大发展。”[76]这也是后发现代化国家带有普遍性的发展不平衡的宿命。
其次,还应该看到文明开化运动中的庸俗化现象。在当时就有人讽刺文明开化过程中的浮躁盲目和庸俗肤浅:“文明开化这句话,最近一个时期已经成了人们的口头禅了。可是真正知道文明开化这一译语的真意而谈论的人却不见得有多少。常听人说,‘说是吃了猪肉就文明了。’‘那位先生这些时候一直打着阳伞走路,真是太文明了。’‘穿着鞋就进屋子这可真是文明的让人受不了。’根本不了解原意,只是胡乱地把一些耳闻目睹的新鲜事物看作是文明开化。”[77]在当时,穿洋服说英语者就被看作是大人物,甚至让两位小说中的人物站在伦敦大桥上展开对话,一位说:“真不愧是西洋,连乞丐都穿洋服,太刺激了”,另一位回答:“俺刚才也在想,连吃奶婴儿都能说英语。”[78]总之,是言必谈西洋,西洋人不穿和服,所以要穿西服。西洋人不留发髻,所以要剪发戴帽。甚至竟然出现文盲海员在东京大学执教的奇闻。[79]像森有礼也提出了废除使用千余年的汉字而改用罗马字之类不切实际的方案。“甚者欲改良人种而倡说日本人务须以西邦人为配偶。”[80]鹿鸣馆的西化主义更是一部滑稽时代剧。
文化“媚洋”给人们留下了宽阔的思考空间,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与西洋文化的问题困扰了非西方国家几个世纪。日本的文明开化与诸多非西方国家不同,它是在非殖民地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日本人可以相对主动地接受西洋文化而相对较少感情上的抵抗情结。有日本学者曾提出过如下的命题:“极端而言,日本人为了生存出卖了自己昔日的灵魂。然而其他国家因为没有出卖灵魂而变成了殖民地。”[81]在此,又为世人展示了日本对外来文化功利主义的特点。
最后,谈谈制约文明开化运动的瓶颈。
在文明开化过程中,日本传统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而出现衰落迹象,但西方深层文化以及社会理念等并没能清晰、系统地融入日本人的社会生活之中。正所谓:传统文化的太阳已然落山,但西洋文化的月亮尚未升起。这是日本历史上一个因内外文化接触而产生的文化迷离时代。究其原因,实为日本上层所制造的政治文化瓶颈所使然。
岛津久光(1817—1887)[82]可谓反对文明开化的代表之一。他曾上书明治天皇嗟叹:“于方今之政体,因国运日衰,万古不易之皇统亦陷于共和国之恶弊,终将成洋夷属国之形势。”岛津还认为天子的学问在于讲明皇国固有之大道,而西洋之学只是一种技艺,并非急务。岛津对改革官服也颇为不满:“服制容貌旨在严内外之辨,分贵贱之等,王政之要典、治国之大经最不容疏忽,今悉破旧典,贵贱无别,内外不分,且上下一班用西洋冠履而不知耻,礼制混淆,以至先王之大经大法**然湮灭。”[83]岛津久光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上层的态度。可见,在文明开化正在进行时,就已经显示出传统与西化的不和谐。那么这二者的关系是如何演绎的呢?
西村茂树《转换说》云:“我邦近年之大转换,初以尊王攘夷为原质而起……今尊王攘夷曰第一原质,文明开化曰第二原质。第一原质羡古而卑今、尊上而贱下,以自尊而厌恶他国。第二原质弃古而取新、损上而益下,去尊大之风而厚交际之礼。故,第一原质与第二原质相异而如黑白冰炭不能相容。然而,曰此两种原质同时集于一政府一人民,实可谓不可思议之事。初第一原质之力甚强,因之奏转换之功甚速,后第二原质之力渐生,虽名义而言藉第一原质之力,然实效而言多用第二原质之力……第一原质虽有益于加速转换之功,然若仅此第一原质,则陷固陋偏僻之俗,不能奏与万国并立之功。值此大转换之际,得以合并第一原质与第二原质者,乃祖宗之神灵、造物者之意,实可谓此国之大幸。”[84]
引文稍显冗长,但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明治政府与文明开化之间的悖论。明治政府是在以封建大义名分论为支撑的王政复古之后诞生的,因而并不是基于近代市民国家意识成熟的结果。文明开化也是自上而下的社会变革运动,是由天皇垂范、政府推动、官僚学者们主导的。这种历史的逻辑关系,从一开始就潜伏着文化悖论,注定了这场运动将要受到传统封建政治的制约。思想启蒙的夭折和启蒙思想家们的变节,如实地反映出文明开化运动不可能冲破传统政治文化的瓶颈。
文明开化实际上是两个层面上的问题,政府的初衷是要通过文明开化,为日本的现代化做出文化上的调整,而民间则把文明开化视为猎奇,没见过的事物就是文明开化,这就使得明治初期的文明开化运动流于形式,甚至由政府创造了“鹿鸣馆文化”。另一方面,一旦“文明过头”政府将毫不犹豫地出手进行“调控”,包括由官僚学者们组成的明六社也只存在了两年,而《明六杂志》的寿命仅仅为20个月。
教育文明开化的情形也与思想启蒙的脉络大致相同。明治初年西学风行时期,许多小学读物和修身课本干脆就是从西文翻译过来的,学生们自然潜移默化地接受自由平等和个人权力等理念。其实,当时对学校教育的内容就有诸多观点,或主张应该保存日本传统以及儒家思想和大和魂的价值观念,或主张西化教育,或既反对西方的自由主义,也反对纯粹传统,而提倡应该向学生灌输现代民族主义的价值观。然而,明治时期的一些有关教育的重要法规文件等,基本上都是在明治天皇侍读元田永孚主持下起草的。天皇当然不愿意看到自己的权威受到任何质疑,于是在教材中逐渐加入了有利于树立天皇绝对权威、以尊皇为主旨的传统道德观念、神道思想、民族主义等内容。1990年颁布的《教育敕语》可以说是日本近代教育的最高原则,天皇制国家已经全面控制了教育机器。
明治初期的文明开化对西洋文化的不同部分做出了不同的价值判断,这种判断有政府的也有民间的,有理性的也有感情的。在日本文化与西洋文化相互碰撞中,既有文化筛选,也有文化融合,当然还有文化冲突。文明开化运动的结局是矫枉过正,这不仅表现在政府主导的向极端民族主义的倒退,也刺激民间出现了对过度西化进行反省的国粹主义思潮。
(本章第三节第2部分原载《日本研究》2010年第1期,其余内容原载《日本近现代文化史》)
【注释】
[1] 开国百年纪念文化事业会:《明治文化史1》,洋洋社1955年,第1页。
[2] 参阅木村毅:《文明开化》,至文堂1954年,第9页。
[3] 木村毅:《文明开化》,前言第3页。
[4] 武安隆:《文化的抉择与发展——日本吸收外来文化史说》,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0页。
[5] 福泽谕吉著、马斌译:《福泽谕吉自传》,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277页。
[6] 福泽谕吉著、马斌译:《福泽谕吉自传》,第293页。
[7] 福泽谕吉著、马斌译:《福泽谕吉自传》,第295页。
[8] 福泽渝吉:《劝学篇》,岩波书店1992年,第29页。
[9] 福泽谕吉著、北京编译社译:《文明论概略》,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32—133页。
[10] 石田一良编:《日本思想史概论》,吉川弘文馆2001年,第240页。
[11] 福泽谕吉著、马斌译:《福泽谕吉自传》,第289页。
[12] 开国百年纪念文化事业会:《明治文化史1》,第231页。
[13] 参阅沼田次郎编辑:《日本与西洋》,平凡社1980年,第392页。笔者又稍加补充。
[14] 鹿野政直:《近代日本思想案内》,岩波书店2004年,第40页。
[15] 1874年4月—1975年11月,共43期,每期平均20页左右,发行量为3205册。
[16] 山室信一、中野目彻校注:《明六杂志》上,岩波文库2008年,第276页。
[17] 山室信一、中野目彻校注:《明六杂志》上,第336页。
[18] 参阅日本史研究会编:《讲座日本文化史》第七卷,三一书房1962年,第38页。
[19] 开国百年纪念文化事业会:《明治文化史5》,洋洋社1955年,第584页。
[20] 有关加藤弘之思想转向前后的研究,可参阅王长汶:《加藤弘之宪政思想研究》,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16年。
[21] 福泽谕吉:《通俗国权论》,载《福泽谕吉全集》第四卷,岩波书店1964年。
[22] 王桂编著:《日本教育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108页。
[23] 本山幸彦编著:《明治前期学校成立史》,临川书店1990年,第6页。
[24] 梅溪升:《雇用外国人1》,鹿岛研究所出版会1968年,第52—53页。
[25] 参阅武安隆:《文化的抉择与发展——日本吸收外来文化史说》,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2页。
[26] 内山克己等:《近世日本教育文化史》,学艺图书株式会社1993年,第119页。
[27] 内山克己等:《近世日本教育文化史》,第84页。
[28] 大久保利谦等编:《近代史史料》,吉川弘文馆1965年,第89页。
[29] 王桂编著:《日本教育史》,第122页。
[30] 参阅内山克己等:《近世日本教育文化史》,第135—137页。
[31] 参阅内山克己等:《近世日本教育文化史》,第142—143页。
[32] 宫原诚一等编:《资料日本现代教育史4》,三省堂1974年,第81页。
[33] 转引自臧佩红:《近代日本教育行政的“敕令主义”》,载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编:《日本研究论集2006》,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有关明治教育史,臧佩红著《日本近现代教育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另有详论。
[34] 吉田茂著、孔凡等译:《激**的百年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年,第11页。
[35] 西村茂树:《日本道德论》,岩波书店1968年,绪言。
[36] 历史学研究会编:《日本史史科4》,岩波书店1997年,第200页。
[37] 山本文雄编著,诸葛蔚东译:《日本大众传媒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页。
[38] 开国百年纪念文化事业会:《明治文化史1》,第190—191页。
[39] 内川芳美、新井直之著、张国良译:《日本新闻事业史》,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3页。
[40] 开国百年纪念文化事业会:《明治文化史1》,第323页。
[41] 开国百年纪念文化事业会:《明治文化史1》,第326页。
[42] 山本文雄编著,诸葛蔚东译:《日本大众传媒史》,第29页。
[43] 开国百年纪念文化事业会:《明治文化史1》,第327页。
[44] 天皇即位、大尝祭等最重要的仪式上穿着的礼服。
[45] 彼得大帝推行新政是从他自己剔须开始的,但遭到激烈的反对,于是他作出了蓄须要纳税的规定:城里富商蓄须每年纳税100卢布,领主和官吏纳税60卢布,城市居民缴税30卢布等等。
[46] 日本传统的化妆品含铅等有害物质很高,而新式扑粉等不含铅。
[47] 参阅木村毅:《文明开化》,至文堂1954年,第37—38页。
[48] 即牛肉火锅,因明治初年仮名垣鲁文的小说《安愚乐锅》而得名。
[49] 参阅邱杰:《近代东京的繁华街区与西方文化的接受》,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16年。
[50] 一套建筑有并排相连的若干房间,每户住一间,都要共用一个门洞,没有隐私可言。
[51] 参阅石田文彦:《近代日本的技术移植——以石油产业为例》,载日本研究院编:《日本研究论集2004》,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52] 富田仁:《鹿鸣馆——拟西洋化的世界》,白水社1995年,第7页。
[53] 木村毅:《文明开化》,第56—57页。
[54] 富田仁:《鹿鸣馆——拟西洋化的世界》,第8页。
[55] 木村毅:《文明开化》,第50页。
[56] 木村毅:《文明开化》,第64页。
[57] 石田一良编:《日本文化史概论》,吉川弘文馆1981年,第472页。
[58] 《日本人》创刊以来屡遭镇压,命运多舛。1891年停刊,改名《亚细亚》发行,又遭镇压,1893年作为《日本人》复刊,1895年又停刊。
[59] 志贺重昂:《〈日本人〉所抱宗旨之告白》,载松本三之介编:《政教社文学集》,筑摩书房1980年。
[60] 志贺重昂:《〈日本人〉所抱宗旨之告白》。
[61] 三宅雪岭:《真善美日本人》凡例,载吉野作造编辑:《明治文化全集》第15卷,日本评论社1929年。
[62] 志贺重昂:《〈日本人〉所抱宗旨之告白》。
[63] 志贺重昂:《〈日本人〉所抱宗旨之告白》。
[64] 松本三之介编:《政教社文学集》,第178页。
[65] 西田长寿、植手通有编:《陆羯南全集》第五卷,美铃书房1970年,第520页。
[66] 用金银等金属粉或色粉在器物上描绘图案的日本特有的工艺美术,始于奈良时代。
[67] 石田一良编:《日本文化史概论》,第474页。
[68] 可参阅戴宇:《志贺重昂国粹主义思想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2009年。
[69] 松本三之介:《明治思想中的传统与近代》,东京大学出版会1996年,第187页。
[70] 所谓消极主义,是文化国粹主义的主张,即以国民的内发性、尊重国粹为基础渐进地实现现代化。与此相对的积极主义是藩阀政治家们的主张,他们提出即使牺牲国民的生活也要贯彻自上而下地,包括扩军备战在内的“发展”道路。
[71] 高山樗牛将日本主义解释为独立自主地发挥日本历史上天皇建国之初拥有的道德原理。参阅高山樗牛:《赞日本主义》,载《太阳》第三卷第三号,1897年6月。
[72] 陆羯南:《个人元气的丧亡》,载西田长寿、植手通有编:《陆羯南全集》第六卷,美铃书房1971年。
[73] 石田一良编:《日本文化史概论》,第473页。
[74] 大久保乔树:《日本文化论的系谱》,中央公论社2003年,第16页。
[75] 盛邦和:《中日国粹主义试论》,载《日本学刊》2003年第4期。
[76] 小泉八云著、落合贞三郎编、胡山源译:《日本与日本人》,九州出版社2005年,第6页。
[77] 吉田茂著、孔凡等译:《激**的百年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年,第12—13页。
[78] 木村毅:《文明开化》,第18页。
[79] 木村毅:《文明开化》,第18—19页。
[80] 大隈重信:《日本开国五十年史》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755—756页。
[81] 日本文化论坛编:《日本文化的传统与变迁》,新潮社1958年,第130—131页。
[82] 原为萨摩藩藩主,1874年任左大臣。
[83] 开国百年纪念文化事业会:《明治文化史1》,第196—197页。
[84] 石田一良编:《日本文化史概论》,第633—6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