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家贵族的特征:文化与教养(1 / 1)

其实,历史上日本的公家贵族(也称王朝贵族)与被虚位的天皇一样,掌握实权的时间并不太长,即使从645年的大化改新算起,加上武士首领平氏的六波罗政权,也只有五个半世纪时间。在武家秉政的幕府时代,朝廷仍然存在,公家贵族也没有从肉体上被消灭。他们的贡献,在于他们通过学问与教养形成一种文化底蕴,在中世武家统治的文化黑暗年代传承了传统文化。可以说公家贵族在文化传承上的意义要大于其执掌政权的意义,他们始终用教养与文化影响着一代一代日本人。

提到贵族的文化教养,人们往往将关注的目光集中到欧洲贵族身上。而若从传承之久远、文化之厚重方面来考察,东方国家日本的贵族并不逊色。在奈良、平安时代,日本的贵族已经在教养方面领民众之先,创造了灿烂的贵族文化。贵族的文化与教养首先来自教育。大和时代,日本几乎是文化沙漠,此时,来自中国及朝鲜半岛的大陆移民承担了文化传播的任务,许多人在朝廷中垄断了文书记录等工作。这对于当地贵族来说或许是一种刺激或动力,促使他们从掌握文字开始,学习中国的文学、经典、政治思想,到最后创造自己的文字和文学及文化。拜中国文化所赐,公家贵族从奈良时代起就逐渐养成了重教育、重教养的传统,贵族及其子弟要掌握知识和文化,更强调出言进退、行为举止、衣着打扮等方面都必须符合贵族的礼仪和规范。

进入幕府时代,公家贵族远离政治与权力核心,受到幕府的压制,而且大多数生活贫困潦倒,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公卿家庭依靠世传家业补贴家用,如冷泉家的和歌,五条家的相扑,飞鸟井、难波两家的蹴鞠,大炊御门家的书道,四条家的料理,园家和植松家的插花,西园寺家的琵琶等,各家分别成为各领域的“宗家”,一方面在传道授业中获取一些收入以维持生活,同时使生活拮据的公家贵族们始终保持着学问及文化上的优势,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功不可没。武士在最初大多粗俗野蛮,在掌握政权之后,由于受到贵族的影响,开始注重文化教育及个人修养。武家子弟被送到寺院接受文化教育,著名的五山十刹成为学问中心,一般的寺院也都成为武士子弟的文化殿堂。到江户时代,武士已经成为与公家贵族共享文化教育的重要力量,“士”的知识分子色彩越来越浓。武士的学问化过程说明一个道理,即教养是可以培养的。在贵族文化的影响下,普通民众中也形成重教育的传统,到江户时代,除了幕府办的培养武士子弟的直辖学校、各藩办的藩校,还有从事平民子弟教育的1.5万多所寺子屋,因此江户时代民众识字率已达男子40%、女子10%,居于当时世界的前列。在这样的平民教育基础上,明治维新后近代教育迅速发展,到1910年,日本的小学、初中、高中的在学人口指数已经超过了美国。进步的社会是由许多有教育的人组成的,文明的社会是由许多有教养的人组成的,良好的教育是形成良好的教养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