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败已经70多年了,至今,日本民众对战争进行的反省与批判更多的是出于“被害者”意识,缺乏基于人道主义的、作为“加害者”的自我反省。靖国神社之所以成为日本政治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与掌握140万遗属家庭、拥有800万会员的遗族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每年8月15日,在走进靖国神社参拜的人群中,居心叵测的政客和怀念当年军国主义的人只是少数,更多的人是为缅怀战死的亲人而来的普通民众。在日本人的生死观中,不管多坏的人,他死了罪孽便随之消失,也就变成了神佛。再加上日本现代社会中仍然保留着传统家族中祖先崇拜传统,人们相信“祖先是一家创始之本源,恰如树木之根株,后裔子孙是其枝叶与花实”[16],死于侵略战争的亲人也是应该祭祀的祖先的一员。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日本民众对战争责任的认识。他们只强调战争给自己及本国带来的灾难,而很少反思侵略战争带给被侵略国家人民的伤害。2014年,日本遗族会福冈县分会通过决议,正式提请靖国神社将该社供奉的包括东条英机在内的14名甲级战犯与其他战争亡灵分开祭祀,而日本遗族会和靖国神社丝毫不为所动。看来希望日本政府与民众对战争责任有清醒的认识依然路远。
本章第一部分原载《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1994年第5期转载;
第二部分原载《现代日本经济》1998年第6期;
第三部分原载《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第四部分原载《当代亚太》2006年第12期;
第五部分原载《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1997年第2期转载;
第六部分原载《东北亚学刊》2015年第3期。
注释
[1]羽仁もと子:《日本的家族的家庭的使命は今や最高調に達したり》,引自《鈴木裕子:フェミニズムと戦争 婦人運動家的戦争協力》,マルジュ社1986年,第79頁。
[2]津田道夫著、程兆奇等译:《南京大屠杀和日本人的精神构造》,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212页。
[3]赤松良子編集、解説:《日本婦人問題資料集成·3·労働》,ドメス出版,1977年,第469頁。
[4]一番瀬康子編集、解説:《日本婦人問題資料集成·6·保健·福祉》,ドメス出版,1978年,第166頁。
[5]赤沢史朗編:《資料日本現代史·13太平洋戦争下的国民生活》,大月書店1990年,第487頁。
[6]文部省教育局:《臣民之道》,湯泽雍彦編:《日本婦人問題資料集成5家族制度》,ドメス出版1976年,第473頁。
[7]《每日新聞》,数字は証言する,データで見る太平洋戦争,http://mainichi.jp/feature/afterwar70/pacificwar/data4.html。
[8]秋山洋子等编:《战争与性别——日本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66页。
[9]荒田英知:《平成的大合併で変わる日本地図》,https://www.teikokushoin.co.jp/journals/geography/pdf/200602/geography200602—01—03.pdf。
[10]内務省:《部落会、町内会等的整備について》,情報局編:《週報》第212号,http://cache.yahoofs.jp/search/cache?c=3jT7R8p3uccJ&p。
[11]内務省訓令第17号:《部落会町内会等整備要領》(1940年9月11日),http://hc6.seikyou.ne.jp/home/okisennokioku—bunkan/okinawasendetakan/burakutyonaikaitoseibiyoryo.htm。
[12]龟岡市:《戦争遺跡調査報告書·6·戦時の生活》,http://www.city.kameoka.kyoto.jp/contents_detail.php?co=kak&frmId=4815。
[13]東京都中央区平和祈愿バーチャルミュージァム:戦时下の生活体験,http://www.city.chuo.lg.jp/heiwa/shiryo/taikenki/seikatu/seikatu8—2.html。
[14]林语堂:《中国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90页。
[15]加藤周一等:《日本文化のかくれた形》、岩波書店,1991年,第28頁。
[16]北原種忠:《家憲正鑑》,皇道会出版部,1920年,第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