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近代日本女子教育的基础(1 / 1)

女子教育,广义上指基于一定的女性观,以女子为对象所实行的教育,狭义上主要指对女子的学校教育。日本以女子为对象的学校教育虽然在明治维新后才迅速发展起来,但在江户时代已经奠定了较为深厚的基础。历史事实证明,日本人之所以较之其他东方国家最先实现女子教育的现代化,除了明治政府具有开放而长远的目光,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在法律、经济等各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等原因之外,也与在江户时代业已形成良好的以实用主义为特色的大众启蒙教育传统具有密切关系。

1600年德川幕府建立,结束了战国时代混乱的局面,日本从此进入近三百年的和平时代,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为江户时代的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于严格的身份制度的存在,士农工商的身份不可逾越,加之律令时代仿照唐制实行的科举制早已瓦解,对于身处任何一个阶层的人不存在通过考试改变身份和提高社会地位的预期,使教育在政治方面的功利性被大大削弱。不管是作为统治阶级的武士,还是作为被统治者的普通民众,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掌握自己从事的职业所需的技能,实用也就成为教育的最高价值。江户时代教育发展的最大特色是以寺子屋为中心的平民教育迅速发展,据统计,江户时代后期寺子屋的数量已经达到15506所,[2]遍及全国各地,大约有45%的男子和15%的女子都识字,有统计说江户时代已经有1140家集刻版、印刷、贩卖于一身的书店,19世纪初仅江户就有656所出租书店,[3]足以证明当时人们读书的需求已经相当高了。这种教育水平甚至连一些欧洲发达国家也望尘莫及,故江户时代被称作“教育爆发的时代”[4]。

平民性与实用性教育的发展,是江户时代女子教育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从古代社会以来,由于佛教视女子为孽障的思想的影响,女子教育不被重视,官方教育机构皆将女子排除在外。但是在文化繁荣的奈良、平安时代,尽管学校教育不以女子为对象,但贵族社会内却形成了让女孩子从小接受教育的传统。那时的女子教育被局限在家庭中进行,由其母或祖母担任教师的角色,教其修身、礼法及各种技艺,上流贵族家庭多聘请教师到家里来教授女子经书、诗文、和歌、书道、音乐等。贵族们对女儿进行女才教育的目的是把女儿作为攀龙附凤的工具,让女子具备一定的才学可以增加其身价。这种并非纯正的教育动机促成了古代上流社会女子在政治、文艺、宗教等各方面都很活跃的景象。进入江户时代,儒家思想被作为官学受到幕府的大力提倡,男尊女卑的观念影响日益深广,但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却没有在日本生根,由于分处于武士、商人及手工业者、农民不同阶层的人们家业经营的需要,女子具有一定读写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提倡,比如在一些女训中可以看到提倡女子学习文化的内容:

如不晓文习字,见识浅薄,便难于相夫教子。

女人不分地位高低,各有所爱,然首先应学艺、写文章。如不谙此道,则一生中不识善事也不辨恶事,既无乐趣,又无慰藉。[5](《女式目》)品优不为贵,以心正为贵,容姝不为贵,以有才为贵。[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