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政府以“四民平等”相号召,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与旧公卿、大名一起成为近代新贵族——华族,其特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保护不同,旧武士阶层原有的特权在改革中被逐一剥夺。
佩刀特权的丧失 佩刀是武士身份的象征。从丰臣秀吉时代收缴农民手中的武器时起,佩刀就成为武士的专利。江户时代基本上为和平之世,刀剑已经没有实际效用,只剩下武士身份的装饰物而已。幕末开国后,来到日本的外国人对武士佩刀深感恐惧,佩刀几成外交上的障碍。但是废除代表武士身份与荣誉的佩刀特权并不是简单的事情。1869年2月,从英美留学归国、时任制度寮撰修的森有礼(1847—1889)在公议所[9]提出废刀议案。森有礼指出:
人之携带刀剑外在防人,内为护身,天下动乱之际尚有必要,然世运渐赴文明,人人自知遵守道义,粗暴杀伐之恶习自当休矣。毕竟此物不过供虚饰而已。方今国家镇定,皇运日益隆兴,以良法正内,以兵制守外,当此之际应砥砺礼节,改变粗暴杀伐之恶习,实现自守道义之良俗化。故自今以后除官吏、军人外应废除佩刀。[10]
此时,刚刚实施“王政复古”不久,公议所的公议人囿于旧观念,认为如果废刀,将丧失武士精神,毁灭皇国元气,因此一致否决了森有礼的提案,此事甚至导致森有礼被免官。1870年,政府进一步命令“禁止庶人佩双刀”,实际是对士族佩刀特权的再次肯定。后来,随着文明开化的发展及建立近代军事制度的需要,人们终于感到结着丁髷式发型及佩刀的武士形象已经不合时宜。1871年8月,明治政府发布太政官布告,允许随意选择发型,同时,允许华族、士族除在着礼服时必须佩刀外,平时可以不佩刀。可以看出,至此仍然没有彻底废刀的考虑。废刀的真正实施是1876年的事情。1875年12月,时任陆军卿的山县有朋向政府建议颁布废刀令,其理由是:
……大政一新,士已解除文武常职,藩已奉还版籍,明治六年颁行征兵令。兹有年,先设近卫兵卫护禁阙,又有镇台兵镇压七道以备外寇与草贼。又市井村落保安之事,于各府县设巡查以纠察非违,是可谓权力尽保护人民之道也。民者应体朝意安于其间。然华士族仍有不少固守旧习佩刀剑者,盖顽陋而不知时态变迁与兵制更革,自以为防敌护身必有刀剑。此事若不遏制,不消说妨碍国政,军队之外有携带兵器者已事关陆军的权威,愿速下令禁之。[11]
根据山县有朋这样的要人的建议,1876年3月28日,明治政府颁布《废刀令》,规定除了着大礼服的官员、军人、警官以外,禁止任何人佩刀。从废刀的过程来看,不论是西化的森有礼,还是作为藩阀的山县有朋,都不是从否定身份制度出发来主张废刀,而是为了改变杀伐风气,以稳定社会秩序,同时考虑到提高军队的权威而提出废刀的。事实上在新政府刚刚发端,就出于社会治安的考虑,于1868年2月发布《禁止敌讨(意为复仇)令》,[12]并于1871年8月,针对“士族之辈对于下民咎其琐屑之不敬,甚至杀之”的情况,宣布禁止江户时代以来武士的“斩舍御勉”。这些举措反映出新政府已经感到佩刀武士的存在是社会治安的隐患,所以,《废刀令》的颁布最主要的目的是出于治安对策,而不在于废除武士的特权。尽管如此,禁止武士佩刀,是对最能代表武士身份与荣誉的特权的剥夺,这是武士们难以接受的。1876年10月,熊本县的旧肥后藩士族170多人以暴力反对《废刀令》,袭击熊本县厅及政府军兵营,制造了“神风连之乱”。叛乱士族发表檄文称,政府文武官吏“阿谀丑虏,禁讳我国固有之刀剑”,而刀剑是“守卫国家之重器”,“废刀剑后固有之皇道何以复兴?”[13]叛乱终被镇压,但反映出士族对特权的留恋。
姓氏特权的丧失 在幕府时代,除了贵族有氏有姓之外,拥有姓氏(苗字)是武士的特权,是否拥有姓氏是区别武士与平民的显著标志之一。明治维新后,新政府为了征兵、征税及制作户籍,于1870年发布了《平民苗字容许令》,允许平民使用姓氏。但是,已经习惯了有名无姓生活的平民百姓对此事并不热心,因此在这项法令颁布后的数年内,创立姓氏的工作进展缓慢。于是,新政府不得不在五年后的1875年,再次发布《平民苗字必称令》,要求全体国民必须拥有自己的姓氏,并把以姓氏作为正式称呼当作国民的义务和建设近代国家的责任。这项带有强制性的法令的颁布,使诸多没有文化的平民百姓诚惶诚恐,不知所措。于是,不得不委托地方政府的官员、村里有文化的人、寺庙里的和尚等为自己命名。一时间,因居住地、职业及各种事由而产生的姓氏铺天盖地而来,在普通民众中迅速普及。
通过两个法令来强制推行国民皆姓对武士来说却意义深远,即姓氏从此被剔去政治功能,武士不得不与昔日的被统治者为伍,实实在在是失落!1872年(明治五年),根据前一年颁布的“户籍法”,全国开始制定户籍,因这一年是农历壬申年,故名“壬申户籍”。在这个户籍上,国民按照“华族”“士族”“平民”的身份被登载在户籍账上,其意义不仅是对每人身份的确认,也是作为纳税、教育、征兵、犯罪嫌疑者逮捕等各种社会需要的依据。尽管“华族”“士族”“平民”本身的划分仍有身份制色彩,但是政府对所有的人同等对待,加以登录,是“四民平等”的最初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