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们经常用“政冷经热”一词来形容中日两国关系。对此,尽管也有不同的见解,但总体上说是符合两国关系实际的。最近中日首脑会晤的实现,可谓打开了改善两国政治关系的“希望之窗”。
(1)中日“信任危机”的发生。在中日政治层面,小泉担任首相后进入纠纷不断的多事之秋。小泉首相不顾中韩等国强烈反对,顽固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先后多达六次,导致中日两国首脑互访中断,甚至2005年中日首脑在APEC会议和东亚峰会上的例行会晤也未能如期进行,“小泉参拜”成为两国关系恶化的主因;日本的自由史观教科书问题、日军在华毒气弹毒气泄漏伤人事件、慰安妇及强制劳工的善后处理等历史问题,不断勾起中国民众的痛苦回忆;近年发生的日本游客珠海集体嫖娼事件、中国留学生福冈杀人事件、西安学生涉日游行、亚洲杯中国球迷反日风波、2005年春中国学生涉日游行等一系列偶发事件,使本来不顺的两国关系雪上加霜;中日围绕东海油田开发和海洋划界的争议,以及中国抵制日本“入常”,都加剧了双方的紧张局面。在如此严峻而错综复杂的背景下,两国国民之间的互信受到严重损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经60年,许多日本人认为日本应该甩掉历史的包袱,摘掉战败国的帽子,以一个普通国家的身份站在国际舞台上,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一员。因此不满中国抓住历史问题不放,并阻止日本“入常”。而大多数中国人则认为,日本虽然在历史问题上向受害国表示过道歉,但总是闪烁其词不够真诚,特别是首相公然参拜合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更使人觉得日本的政治家言行不一,缺乏是非观念和人类道德标准,甚至是一种公然挑衅,与这种国家交往无法让人放心。
中国民众日本观的变化可从近年的舆论调查中窥之一斑。调查结果显示,1999年前后中国民众的日本观开始发生逆转,2000年起急转直下,对日本印象差的比例已占压倒性多数。同样,日本内阁府及多家媒体组织的同类调查结果表明,日本民众的中国观也显示了与中国类似的趋势变动。
从两国间发生纠纷频率的加快、纠纷领域的多元化、两国民众间互厌情绪的蔓延看,中日关系的现状堪忧,而这种“政冷”的实质是两国从政治家到民众的广泛层面出现了一场复交后从未有过的信任危机,这种危机若任其发展,是有可能从根本上颠覆两国友好合作基础的。
(2)“寒流”下的中日关系。“小泉参拜”刮起的“寒流”笼罩了2001年以来的中日政治关系,但却未能全面阻止中日间合作交流的步伐。实际上,在“政冷”的21世纪初年,两国政府间及民间的交往继续发展,甚至可以说达到了1972年复交以来从未有过的深度和广度,而这一层面的事实却往往被中日关系悲观论者有意或无意忽略。
这一期间尽管摩擦不断,两国政府领导人在若干重要场合始终强调中日友好合作的基本方针,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多次发表改善中日关系的讲话,小泉首相尽管坚持“参拜”,也多次申明中日友好、“中国不是威胁而是机遇”的立场。在中日首脑互访中断的五年期间,两国首脑仍通过东盟与中日韩峰会、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亚欧会议、亚非会议等形式保持接触和沟通。两国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除了少数领域的例外,仍在正常进行。最近一年内,双方的交往依然频繁,2005年4月17日,日本外相町村信孝访华。5月7日,李肇星外长出席京都亚欧外长会议期间与町村外相会谈。5月17日至23日,吴仪副总理出席爱知世博会。同月,双方启动中日战略对话机制,迄今已举行五次对话。2006年2月,日本经产大臣二阶俊博访华,自民党干事长中川秀直率团访问中联部,启动“中日执政党交流机制”。3月25日,中日启动双边财长对话机制。3月31日,胡锦涛主席会见日本日中友好七团体负责人。5月23日,李肇星外长在出席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亚洲合作对话会议期间,与麻生外相会晤。
中日地方城市间的交流合作也在向纵深发展,中日友好城市数目增至315对,这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中也是不多见的。文化、商业、旅游、留学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日益扩大,2004年在日中国人48.7万人,在华日本人11.5万人,两国互访人数已由上世纪末的年百余万人增至目前的年450万人。
可见,现实的中日政治关系喜忧并存且充满变数,我们既不能低估消极因素急剧蔓延的趋势及其对两国关系基础的腐蚀作用,也不应过分地强调消极因素而低估来之不易的巨大合作成果,进而掉进“无为化”的陷阱。我们应该意识到两国关系正处在一个谨慎选择的十字路口,应该冷静、理性地分析制约两国关系的各种因素,本着对两国国民、本地区乃至国际社会负责的态度,从两国的最高战略利益出发,重新调整并构筑新型的中日关系。
(3)中日开启“希望之窗”。2006年10月8日,上任不到20天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突然访问中国,他同时成为上任后首次出国访问第一站便选择中国的日本战后第二位首相,这使人联想到1972年田中角荣首相决意访华并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那段历史。作为小泉首相的后任,安倍首相此举出人意料。
访华期间,中国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主席、吴邦国委员长、温家宝总理分别会见安倍,并在认真、坦率、友好的气氛中举行会谈,据闻几次会谈均超过了预定时间。当日,中日发表了联合新闻公报。[1]
这份联合新闻公报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确认了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交流不断拓展及相互依存进一步加深的事实,确认了共同推进中日关系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方向。第二,提出了通过政治和经济两个车轮的强力运转把中日关系推向更高层次的思路和途径。第三,明确了中日两国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实现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相合作、共同发展的崇高目标。第四,双方再次确认中日首脑互访及在各种国际会议场合会晤机制。第五,双方相互给予对方的和平发展道路及其所取得的成就以积极评价。第六,双方确认通过对话协商办法解决东海争议问题。第七,双方同意采取具体措施,推进在政治、经济、安全、社会、文化等领域各种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这是一份方针明确、内容具体的新闻公报,与以往的中日关系文件相比不乏新意。例如,公报中首次出现了“政治和经济两个车轮强力运转”推进中日关系的表述,表明了两国政府反对“政经分离”而坚持“政经合一”、全方位推进友好合作关系的坚定立场;公报中使用了“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概念,从而把两国关系的定位向上提高了一个层次。公报中对中日两国“和平发展”的相互积极评价亦属首次,对于缓解时下尚有一定市场和听众的“中国威胁论”抑或“日本威胁论”具有一定的作用。首脑会晤、东海问题、各领域交流合作的具体措施等被明文写入政府公报亦属罕见之举,反映出这份公报强调务实的又一突出特点。可以说,这是一份继《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等三个规定中日关系政治文件后的第四个重要文件。
这份联合新闻公报的发表,表明安倍首相的访华取得了成功。中外专家或媒体高度评价这次访华是一次“破冰之旅”[2]、中日“和解之旅”[3],中日合作开启了新的改善关系的“希望之窗”③。
但是,俗话说“千里冰冻非一日之寒”。安倍访华虽然是修补中日关系的一次重大行动并取得良好效果,但中日间长期积累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双方付出更大的耐心、勇气和智慧去逐步解决和化解,对此应该有长期的思想准备。重要的是,此次中日首脑会见的实现,铲除了影响两国关系的最大政治障碍,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所谓“坚冰已经打破,道路已经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