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全球化浪潮下的亚太(1 / 1)

经济全球化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对各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意味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人们对经济全球化或许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在作者看来,经济全球化是从资本主义产生后即已开始的一个过程,现今已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

早期的“全球化”,就是世界经济的资本主义化,其基本方式和手段是“商品”加“大炮”、殖民主义以及帝国主义之间掠夺殖民地的战争,它一方面将世界推向近代文明,另一方面却又是个伴随着剑与火的残酷过程。在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第一阶段里,所谓的全球化基本是一种无序的状态,呈现出弱肉强食的特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直到冷战结束的80年代末期,可视为全球化的第二阶段,其主要特征是世界上两大政治板块的形成、对立和并存,它使世界在政治上分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经济上则相应地划分成市场和非市场两大部分,这意味着很大程度上阻断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妨说这一阶段的经济全球化只是在资本主义的半球上展开的,因此可谓资本主义的半球经济化;这一阶段的又一特征是全球化被某种程度地置于国际管理之下,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国际联盟及其下属机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联合国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等。尽管德、意、日等国曾挑起旨在打破既存国际秩序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意味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管理的失败,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0余年世界的相对和平,却不能说与国际管理的加强无关。

真正意义的经济全球化是从8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其基本前提是以柏林墙的拆除为象征,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的结束,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相继放弃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从而使被割成两半的地球又合二为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成为可能。另一个现实的条件是,源于美国的信息革命迅速向全世界蔓延,交通、通讯手段的空前便捷,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经济活动的地域障碍,异地投资、异地生产和异地销售成为当今世界的普遍现象,各种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实际上正在日益模糊传统意义上的国家界限。

在这股强大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亚洲及太平洋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亚的国家和地区处于怎样的位置呢?

从历史的过程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年间,尽享资本主义半球经济化恩惠的是日本,之后是“东亚四小龙”和东盟新兴工业国。中国等少数国家因长期被封锁隔离以及自身的某些原因,经济上与发达国家拉大了距离。中美、中日建交以后,中国经济本来可以有较大的转机,但真正的转机却是迟至1978年确立改革开放方针后来到的。中国经济的大踏步发展表明,中国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

经济全球化给东亚地区带来了繁荣,使它成为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以致一个时期里“21世纪是亚洲世纪”之声不绝于耳。

然而,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并且在不断变化。经济全球化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当初美国要把日本扶植成一道足以抵御共产主义的“防波堤”,因此在经济上给予日本以巨大支持和援助,并把东南亚交给日本去开发经营,使日本经济上羽翼日渐丰满,成了美国的竞争对手。而今冷战结束,日本的政治“防波堤”意义有所淡化,国际关系中经济问题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近十年来美日新一轮“经济战”中,日本显然处于劣势,美国占了上风。

经济全球化是伴随着贸易、投资及资本的自由化展开的,自由化带给东亚国家实惠,但也使有关国家和地区备尝苦果,东亚金融危机便是例证。在东亚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与美国资本的大举入驻相对照,一向对东亚投资最多的国家日本成了在这一地区撤资最多的国家。在这场危机中,美国是大赢家,日本是大输家。

亚太、特别是东亚,是一个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地区,这一点若和欧盟相比会看得更清楚。欧盟的建立和欧元的启动,表明欧洲区域经济的发展已达到空前的高度。相比之下,东亚经济区域化的进程要落后许多,但是自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立以来,区域内经济的合作发展一直展示了良好的势头。

世纪之交的东亚面临着许多难题和挑战。首先是如何保证这一地区的政治稳定。回顾战后的东亚史,从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苏边界冲突、中越战争到柬埔寨内战,大小战争或冲突未断,目前恐怕是战后以来东亚地区最平静的时期,这一局面的出现值得珍惜。但是,东亚仍然有许多不安定因素,如日本防卫政策的变化及日本扩大军备的动向,韩朝关系及朝鲜的“核开发”问题,中台关系、南沙问题等,任何一个问题解决不善,其崩出的火花都可能破坏本地区的稳定。

其次,化解近年来金融危机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建立更能保证本地区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货币金融体制,促进有效合作,是扫除当前笼罩在东亚上空阴霾、重振东亚雄风的迫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