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争损失的计量分析(1 / 1)

言及战后日本经济起点,首先须搞清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损失问题。因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1]来从事新的生产活动。一般说来,战争损失不外是人与物的损失。

关于人员伤亡,战后主要有如下两种统计。据1948年经济安定总部发表的《我国的战争损失》,日本仅在太平洋战争期间,便有155万军人及其家属、30万平民死亡,总计185万人。却不说这一统计明显存在着低估死亡人数的倾向,即使从其统计的有效年限看,也是很不全面、很不合理的。其后,根据国会的要求,厚生省援护局又重新进行调查,并于1964年3月1日公布新的统计结果,即自1937年7月7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至1945年8月15日宣布战败投降,军人及其家属死亡194万人:从宣布投降至海外人员返回日本本土期间,又有18万军人及其家属死于非命。故军人及其家属死亡人数为212万人,平民死亡人数约90万人。这就是说,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八年间,日本约有300万军人、家属及一般平民成为法西斯主义的殉葬品。这也意味着每五个日本家庭或每25个日本人中,便有一人死于战火。[2]

关于“领土”的丧失。明治以来,日本先后用武力抢占了台湾、南库页岛和朝鲜,其版图扩张了一倍。1931年,再用武力把两倍于日本本土的中国东北地区变成其殖民地。由于战败,上述区域纷纷独立或解放,日本的疆域又龟缩到明治以前的规模,南端的冲绳、北方的四岛还分别处在美苏占领之下。

关于物的损失,据经济安定总部发表的《太平洋战争及我国的损失综合报告书》,直接及间接国家财富损失额643亿日元,损失率为25%。其中建筑物及家庭私有财产损失率为24.5%和20.5%,工业机械、船舶损失率为34.2%和80.6%。[3]此外,所有海外资产亦因战败而被强制就地赔偿。当时日本政府曾做过一种测算,若按1935年的国民总收入及年均15%的资本积累率,要把国家财富积累恢复到原来的最高水平,至少需要15年时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