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时日本的火中取栗(1 / 1)

19世纪的世界是英国称霸的时代,进入20世纪后,英国霸权接连受到后起强国的挑战,帝国主义国家间围绕19世纪中叶大致形成的殖民地势力范围的再瓜分和反瓜分斗争,以1914年6月奥地利皇太子在萨拉热窝被杀为导火线,于同年7月底演化为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中形成了以德、奥等同盟国为一方,以英、法、俄等协约国为另一方的两大帝国主义阵营,当上述各国在欧洲展开全面厮杀时,日本瞅准机会,以日英间有同盟关系为借口,于8月23日对德宣战。9至11月间,出兵占领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胶州湾和青岛,控制胶济铁路,并夺取了太平洋上的德属马绍尔、马利亚纳和加洛林等群岛。

与此同时,由于欧洲战场胶着,列强无暇东顾,而袁世凯统治下的中国处于南北对立的混乱状态,日本认为大举向中国扩张权益的时机已到。1915年1月,大隈重信任首相的日本政府向中国北洋政府提出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要求”,即:要求中国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中国的权益以及日本在山东的铁道铺设权;同意日本对旅顺、大连租借地以及南满铁路、安东铁路享有的权利延长99年,以及日本在中国东北南部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享有各种特殊权益;同意日本对汉阳、大冶、萍乡的铁、煤矿进行垄断性开采;承诺不向其他外国割让沿海地区及岛屿;中国政府聘用日本人作政治、经济和军事顾问,中国军队使用日本造武器,日本参与中国的地方警务,中国的铁路、矿山、港口建设需要外资时首先与日本协商,承认日本在中国各地的医院、寺院、学校的土地所有权以及在中国的宣教自由等。[1]结果,在日本的武力威胁下,袁世凯政府除了最后一项外竟全部接受,于同年5月9日(“国耻日”)与日本签署了卖国协议。[2]袁世凯死后,为了控制段祺瑞政府,进一步扩大在华权益,1917至1918年,日本政府以“西原借款”的名义,先后向段祺瑞政府提供武器借款、交通银行借款、有线电讯建设借款、吉会铁路借款等计1.77亿日元,其中武器借款3200万日元。[3]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曾设计了一个更大的“和平侵略”中国计划,即通过向段政府提供武器和派遣日本军事教官,在军事上取得对中国军队的控制权和指挥权;通过向中国提供官办制铁厂贷款并派遣日本技师,确保日本的钢铁来源;通过组织中日银行联合融资团向中国铁路事业投资来排挤其他列强,实现日本对中国铁路交通命脉的垄断;通过日本借款实现中国的币制改革,从而将中国经济纳入日元圈。[4]这样,日本就可以得到“二十一条要求”中中国没有承认的那部分权益。但是,由于这一计划的内部意见协调尚未完成一战已经结束,该计划只好暂时搁置。

一战期间,日本除了在中国攫取了大量权益外,还充当了帝国主义镇压苏维埃革命的远东宪兵。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后,协约国决定出兵干涉,约定日本出兵1.2万人。但日本却出动7.3万兵力,占领了苏维埃俄国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以西的三个州,直到美国等撤军一年以后的1921年5月,日本才最后一个退出西伯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