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陈侃对琉球疆土的纪实(1 / 1)

人们知道,自中国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行人杨载受命携带诏书出使琉球之后,琉球王便开始接受中国皇帝的册封,并向中国皇帝纳贡称臣,采用中国法定年号、正朔。时至清代光绪皇帝,长达五百年间,一直处于中国的册封体制之下,是为中国的臣属之国。如洪熙元年(1425年)中国皇帝遣内官柴山,封尚巴志为中山王,且谕祭先王尚思绍时,其敕曰:“昔我皇考太宗文皇帝,恭膺天命,统御万方,恩施一视,远迩同仁。尔父琉球中山王恩绍,聪明贤达,茂笃忠诚,敬天事上,益久弗懈,朝贡有常,罔愆于职。……念尔父告终已逾再岁,非有嗣嫡之贤,曷膺传袭之重。兹特遣官柴山赍敕,命尔世子尚巴志为琉球国中山王,以继其世于戏,立忠立孝,恪守藩服”云云。[6]然而,琉球王国拥有自己的疆土领地,中国政府并不干涉琉球王国的内政。1716年完成的《中山王府相卿传职年谱》序称:“昔成周遣官,三公六卿,分职率属,以唱九州之牧,阜振纪纲而四海兆民自治矣。惟我中山,虽海外一撮土,治国纲纪,岂亦可不举行哉。况大明以来,世承封爵,称东南藩屏之邦,故设一相三卿,分职理政事,振纲肃纪,康成民人,其所由来者旧矣。”[7]也就是说,琉球王国自理其政,由来久矣,在这方面,陈侃的《使琉球录》可谓也作了最早的实际记载。内称:

“琉球国在泉州之东,自福州视之,则在东北。……其君臣之分,虽非华夏之严,而上下之节,亦有等级之辩。王之下则王亲,尊而不与政也。次法司官、次察席官,刑名也。次那霸港官,司钱谷也。次耳目官,访问也。此皆土官而为武职者也。若大夫、长史、通事等官,则专司朝贡之事,设有定员而为之职者也。……至于赋敛,则窃古人井田之遗法,但名义未解备,王及臣民各分土,以为禄食。……山川则南有太平山,西有古米山、马齿山,北有琉黄山、热壁山、灰佳山、移山、七岛山”等等。

这些记载,进一步说明了奥原教授的前述说法毫无根据。特别是有关当时琉球王国山川疆土范围的记述,可谓更是现今考察古代琉球王国的力证:

其所谓“南有太平山”。这是当时琉球王国的南疆。据琉球王尚真治世期间(1477—1522年)的首里王宫正殿栏干铭文记载:“西南有国,名曰太平山。”继而又称:“弘治庚申春,遣战船一百艘攻之,其国人竖降旗而服从。翌年,航海来献岁贡。”[8]其中的“弘治庚申”,是采用明孝宗的弘治年号,时为1500年。蔡铎本《中山世谱》尚真王卷内亦称:“琉球国管辖之岛,名曰宫古,次曰八重山,每岁纳贡。”[9]也就是说,公元1500年春季,琉球王尚真曾派遣战船远征西南诸岛,使之成为“每岁纳贡”的属地。现今冲绳出身的学者认为,当时所谓的“山”实为岛、国或村落之意,“太平山”即现今的宫古、八重山岛的总称。[10]由此可见,陈侃的“南有太平山”的记述,不仅与现今保存的铭文相符,而且与当时琉球王国实际的疆土领域是一致的。

所记“西有古米山、马齿山”,也即琉球王国的西部属地。当代学者确认,古米山即现今的久米岛,而马齿山则是现今的庆良间诸岛。[11]从两者的实际位置而言,古米山在西,马齿山在东,恰好构成现今冲绳本岛西部的外围。据琉球本土典籍记载:“英祖登位(1264—1274年在位),施仁敷志,恤民进贤,刑措不用,国人大服。西北大岛、久米岛等处,亦始来朝,而国大治矣。”[12]这中间的“西北大岛”便包括现今的伊平屋岛(也即陈侃记述的热壁山)。显而易见,陈侃所记述的琉球“西有古米山、马齿山”,也是符合实际的,并与前述的“见古米山,乃属琉球者”,具有同样的含义。

“北有硫黄山、热壁山……”。这是当时琉球王国的北方属地。琉球本土典籍《球阳》记称:“咸淳五年(1269年),久米、庆良间、伊比屋等岛皆始入贡。”“七年,大岛等处,皆如始入贡。……次后,每年入贡……。王命辅臣于泊村建公馆,设官吏治诸岛之事。”[13]这中间的“大岛等处”,系指现今喜界(奇界)、奄美大岛等岛屿。日本长门本《平家物语》(推定为十三世纪中期成书)中也称:“鬼界有十二岛,入口五岛从日本,内七岛不从我朝。”[14]这“内七岛”中便包括琉黄岛也即陈侃所记的硫黄山。由此可见,陈侃对当时琉球王国北方属地的记载也是真实的。所以,当年使船漂至热壁山之际,“夷人”亦谓“本国所属”。

当年与陈侃同行的副使高澄,在《使琉球录》的后序中谈道:

“天下事,履之而后知,及之而后喻,未有不身试之而知其然者。”“今夏五月,至其国土……其间得于见闻之,久询访之,真者似与诸(书)所载稍不同……因纪使事而复之诸书。”这进一步说明:陈侃的《使琉球录》之所以能够做出切合实际的记载,并非只是源于自古以来中国人对琉球及其疆界领域的了解,而且是源于陈侃等人抵达琉球之后,对琉球王国的刑典制度、山川领地有所“询访”“见闻”所致。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陈侃对琉球疆界的纪实,乃是中琉两国官员以至岛民水夫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