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编 钓鱼岛群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历史记载 一 钓鱼岛——《隋书·流求传》记载的高华屿(1 / 1)

古代琉球“俗无文字、国无典籍”,有关记事始见于唐代贞观十年(636年)成书的《隋书·流求传》中。内含地理位置、风俗民情、物产农耕以及王者和社会政治等,全传达1300余字。[1]这是有关古代琉球最早的详细记录。唐代以后,有关古代琉球的记事,也多有引录。亲临其境者的引述,可分为两种:一是传承、诠释,如清代周煌的《琉球国志略》;二是据情考订、增补,如明代陈侃的《使琉球录》,皆可谓信史。

《隋书·流求传》所记,实乃后谓之琉球。

《隋书》记称,“流求国,居海岛之中,当建安郡东,水行五日而至”。这段记述有双重含义。其一讲的是琉球的地理方位和环境。从琉球的实际情况而言,确是岛屿相间,从东北向西南倾斜。尤其是琉球本岛也即其政治中心所在地的西部,更是由大小30个岛屿首尾相随,构成一条外环状,名为庆良间群岛。而庆良间群岛恰是从中国大陆进入琉球本岛的必经之地。因而谓之“居海岛之中”,实乃恰如其情。

另外,从中国古代的地方建制而言,三国时期的东吴,曾在建安(今福建建瓯)设郡,辖区相当于今日福建省,后废除。隋大业至唐代天宝、至德年间(相当于7世纪初至8世纪中),又在建安设郡。由此可知,《隋书》所载“当建安郡东”,也是指远离大陆的琉球,而不是地处建安郡东南的台湾。明代陈侃在《使琉球录》中记载:“琉球国在泉州之东,自福州视之则在东北。”[2]这实际是对建安郡东的琉球,作了更为明确的认定。

(三)从现今用当代摄影技术所取得的图像,也即从实际地貌来看,邻近现今冲绳本岛西部的久米岛(即历史记载中的姑米山),其东海岸的岩石结构,恰是“如同龟的盖甲一样大”,是一种“天然形成的奇石”,[3]明显地区别于其他岛屿。

冲绳旅游宣传资料中的“久米岛”龟背型地形图

注释

[1]全文见中华书局刊本《隋书》第八一卷,以下引文不另作注。

[2]商务印书馆1937年刊本,第53页。

[3]据冲绳县产业振兴公社发行的《冲绳》第72页所载图片及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