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史称日清战争),至今已是九十周年。在有关问题的研究上,中外学界积累了不少成果。在日本,仅以日清战争为主题的专著,粗略计算也不下—、二十种。如田保桥洁先生的《近代日鲜关系之研究》、市川正明先生编的《日韩交涉史料》、大山梓先生编的《山县有朋意见书》,以及战争的当事者陆奥宗光(时任外务大臣)撰写的《蹇蹇录》和日本外务省编纂的《日本外交文书》(如第二十七、八卷)等等,均是研究中日甲午战争所必需的。在我国,如所周知,解放后连续出版了以《中日战争》为题的七卷本资料,内容丰富,至今不失为重要的研究依据。如《中日甲午战争》《朝鲜问题与甲午战争》《中日甲午威海之战》等等,也为数不少。近年来,有关问题的研究更是向纵深发展,不仅有大量的学术论文,而且出版了许多新著。[1]此外,中国近代史著作,也都以甲午战争作为一大重点,进行分析和论证。笔者作为后学,一方面深深感到有关问题研究的发展很快,同时也感到有些基本问题似有进一步明确的必要。
比如,在战前的日本,以野吕荣太郎著述《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史》为代表的“讲座派”,曾认为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基于日本资产阶级对朝鲜市场的要求”。[2]但是,战后日本的史学界,却是另外一种倾向占据上风。比较多的学者认为,甲午战争“不是以日本资产阶级经济侵略的冲动为先导的”。[3]“日清战争的主要动机和目的,在于对朝鲜进行政治的和军事的压制”。[4]还有的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以伊藤博文、陆奥宗光等藩阀势力和以川上操六等军部为主导的、积极而人为的侵略战争”,并认为“将内争转向对外的侵略政策”,是日本天皇制官僚体制的“惯用手段”。[5]此外,也有的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挑起的,[6]是中国清政府违反了1885年《天津条约》的结果。[7]如此等等,中日甲午战争的研究和记述,出现了多种结论性的见解。
在我国,对于中日甲午战争的是非问题是明确的,即:日本是这场战争的侵略者和肇事者。然而,在具体论述上,长期以来也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一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说。如1964年出版的翦伯赞先生的《中国史纲要》,认为甲午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以吞并朝鲜并向大陆扩张势力为目的而发动的侵略战争”。197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近代中国史稿》,也持类似的见解。
二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说。如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认为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也是它推行大陆扩张政策的重要步骤”。
三是没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日本侵略说。详见范文澜先生的《中国近代史》。其中谈到,1870年以后,自由资本主义已先后向帝国主义转化,为争夺市场、原料和势力范围,各帝国主义在全世界展开了斗争,而甲午战争就是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瓜分世界的斗争的一环。但当时的日本,还没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此外,还有将日本称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的(如郑昌淦先生1957年出版的《中日甲午战争》)。我国的经济学界,在谈到甲午战争时,则往往侧重日本采用军事侵略作为经济扩张的手段,或是认为甲午战争的实质,是帝国主义各国为了实现资本输出和分割中国而发动的(如魏永理先生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纲》、凌耀伦先生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等等)。
上述不同的说法,各有自己的研究和见地,但同时也说明中日甲午战争的研究并没有终结。这也是本文所以着眼于以下两个基本问题,进行再探讨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