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初期,日本通过和唐的交往,不仅吸收了中国文化还间接地(偶尔也直接地)吸收了印度和南亚的文化,使日本文化中保存了相当的印度文化的因素。
(1)日本人膜拜的印度神。随着文化交流的进行,许许多多的印度神来到日本,并成为日本人的膜拜对象。印度流传下来的最古的文献是《梨俱吠陀》,其中反映了印度人的多神教,有天神、太阳神、雷神、风神、雨神、水神等等。由于佛教的排他性不强,在佛教产生以前的神,也多被吸收进佛教的体系之中。随着佛教的东传,这些印度神也逐渐变成日本的神,其中有:雷神因德拉(lndra)——此神在佛教中是作为佛法守护神出现的,即“帝释天”。亚玛(Yama)——据吠陀,人死后前往乐土,乐土之王即为亚玛。在中国这一说法与道教相结合,亚玛被认为在地狱中司审判,就是“阎罗”,日本称为“阎魔”。军神斯坎达(Skanta) ——在中国和日本叫“韦驮天”(也叫韦将军),居四天王三十二神将之首,为护法神。命运、财富、美丽女神拉可斯米(Laksmi) ——中、日均称“吉祥天”(或“吉祥天女”)。在奈良药师寺的壁画上有她的形象。象面人身的智慧、幸福之神迦耶萨(Gaesa)——入日后称“大圣欢喜天”,简称“圣天”。日本密教真言宗供奉该神,妓院也供奉。
有意思的是,好多印度神居然进入了日本的固有宗教神道之中占得一席地位。如神道信奉的金毘罗,原本是恒河中的鳄鱼的神格化,并成为佛法守护神。日本的赞岐设有金刀比罗宫(在今香川县琴平町),所供金毘罗权现即是此神。湖沼女神萨拉斯维蒂(Sarasvati)——被看作能言善辩、智慧和学问之神。在中、日均称为“辩才天”或“辩天”。她的神社一般修在水边(如江之岛,东京的不忍池、井之头池等地)。此女神弹琵琶,也被看作音乐之神。京都祇园的八坂神社所供奉的牛头天王,原是印度祇园精舍的守护神。现在,祭祀牛头天王的“祇园祭”,是京都每年最大的庙会。[1]神社中供奉大量印度神一事,说明日本神道有承认众神共存以及日本神与外国神共存的思维方式。
(2)慈悲思想对日本政治的影响。慈悲思想是佛教伦理的基本观念之一。佛教进入日本后,慈悲思想在日本政治中一度影响很大。尤其在平安时代,大约在三百五十年中,关于执行死刑的记载一次也没有过,整个社会也没有很大的动**,这和佛教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有着密切关系。此后,凡天皇即位必须举行灌顶仪式,并宣誓要依据佛教的说法精神行使政治,这种仪式一直继续到明治维新以前。慈悲思想对于一般人的观念意识也有很大的影响。[2]
(3)印度佛教美术对日本美术的影响。日本的佛教美术受中国和西域一带佛教美术的影响很大,但有些作品看起来似乎是直接接受印度的影响,如已经烧毁的法隆寺金堂的壁画和西印度的阿犍陀石窟的壁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4)悉昙学在五十音图创制中的作用。悉昙学如前所述,是研究古印度梵字的学问,奈良时代传入日本。它对日本五十音图的创制起了一定的作用。梵语中有母音十六个,子音三十五个。若将它的母音依顺导入日语,除去日语中没有的母音刚好就是アイウエオ,余如カキクケコ、サシスセソ……也都是根据梵语的子音顺整理而成的。此外,也有不少梵语的词融入日语中,丰富了日语的词汇。如カワラ(瓦)、ダンナ(旦那、檀那,意为施主)等词都来自梵语。
(5)印度神话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如果说西方的神话生产国是希腊,东方的神话生产国便是印度。中国和日本的不少神话源出印度,如月中兔的故事,日本和中国一样,都流传月中有兔的传说,而这个传说其实来自印度。此外,日本物语小说《竹取物语》中的赫映姬也来自佛经《月上女经》上卷的月上女成佛的故事。[3]另,日本谣曲《独角仙人》和歌舞伎《鸣神》的故事也都来自印度神话“长羚羊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