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占领政策是否转变时,首先碰到的是衡量转变的标准问题。我们认为,美国的对日政策是否有转变是根据反法西斯盟国和美国的对日占领初期政策而言。这是因为初期政策较客观地规定了反法西斯盟国对日占领政策的基本原则,反映了反法西斯盟国人民的一致愿望。初期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文件之中:第一是《波茨坦公告》。[1]该公告是美国起草并经修改得到其他盟国同意的。第二是美国政府1945年9月22日宣布的《战后初期的对日政策》。[2]这是美国单独发表的对日占领政策文件,是美国占领政策的纲领性文献。第三是1947年6月19日(发表于7月11日)远东委员会制定的《投降后的对日基本政策》。[3]这一文件把《波茨坦公告》的内容更加具体化了。这一文件和美国的《战后初期的对日政策》大同小异。例如《战后初期的对日政策》第一部分规定占领政策的最终目的:“甲、日本政府确实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和世界和平及安全的威胁;乙、最终建立和平的、负责任的政府,即尊重他国的权利,支持联合国宪章的理想和原则所显示的美国目的的政府。”[4]远东委员会制定的《投降后的对日基本政策》第一部分规定的占领政策的最终目标也有两项:“(甲)保证日本不再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之威胁。(乙)尽速树立一民主和平之政府,以履行其国际责任,尊重他国权利并支持联合国之目标。”[5]这就说明,这时期美国和其他反法西斯盟国对日占领的目标是基本上一致的。可是,美国对日的占领政策具有帝国主义性质。太平洋战争是日美帝国主义争霸太平洋及亚洲大陆的战争。因此,美国和其他反法西斯盟国之间又有显然不同的目的,两者的对日占领政策具有本质上的区别。虽然如此,在短暂的历史时期内,两者在铲除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建立和平民主国家上是可以一致的。因此,在衡量美国的对日占领政策是否有转变时,应从美国也包括在内的反法西斯盟国的一致目标来衡量,应从上述三个文件的精神来衡量。
体现上述三个文件主要精神的是非军事化和民主化。非军事化是占领政策的核心。是指铲除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军事力量,解散一切军事机构,拆散军火工厂,肃清战犯和军国主义分子。我们对非军事化的概念和衡量它是否转变看法大体一致。但对民主化则有分歧。反法西斯盟国中既有资本主义国家,又有社会主义国家,因此衡量民主化的根据必然不同。而新的民主制度,由于当时日本的具体历史条件的限制和美国的单独占领,不可能是无产阶级的,而是资产阶级的。因此衡量美国民主化政策是否转变的标准是初期政策所体现的这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有人说,美国对日的占领政策是美国的政策,而不是反法西斯盟国的政策,因此,应从美国一国的对日政策来衡量。这是否有道理?美国是对日作战的主要盟国之一,因此,它在对日军事占领和执行盟国所规定的对日政策中起重要作用。但其他反法西斯盟国也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并通过对日理事会和远东委员会对占领政策发生一定的影响。而且《波茨坦公告》和《投降后的对日基本政策》是由包括美国在内的反法西斯盟国共同制定的。因此,如果以美国一国的对日政策来衡量,那势必站在美国的立场,而不是站在反法西斯盟国一致的立场,必然得出错误的结论。
下面,按上述标准辨析美国对日占领政策是否有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