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霸权’是帝国主义政策的内容。”[53]绥靖政策是帝国主义在一定时期争夺霸权的一种策略。太平洋战争前夕,美国对日本所采取的制裁措施是为了争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霸权,绥靖政策是为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先争夺欧洲后争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全球战略服务的一种策略。
美国地处大西洋彼岸,1939年9月世界大战爆发时尚未受到德国的直接威胁,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政策。对此,毛主席1939年曾深刻地分析指出,在资本主义世界中除了英法和德意日这两大集团外,“还有第三个集团,这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包括中美洲南美洲许多国家在内的集团。这个集团,为了自己的利益,暂时还不至于转入战争。美国帝国主义想在中立的名义之下,暂时不参加战争的任何一方,以便在将来出台活动,争取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导地位”[54]。可是,1940年欧洲战局的急剧变化,对美国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当时,法国被打败,英国岌岌可危,于是,美国放弃坐山观虎斗的政策,介入欧战。这样,面对大西洋彼岸的德国法西斯和太平洋彼岸的日本军国主义这两个劲敌,美国先要对付德国,先要争夺欧洲;对日本和太平洋地区则采取绥靖政策,避免对日的战争。赫尔曾经说,“总统和我一致认为,对我们来说,我们不能放过避免太平洋战争的任何机会。来自大西洋彼岸的希特勒主义的威胁,足以诱导我们采取一切可能的步骤去保持另一翼的和平”[55]。这就是对日绥靖政策的根源。
欧洲历来是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的中心。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也承认,“美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世界斗争的决定性舞台是欧洲”[56]。
从美国对欧洲和亚洲的投资和贸易关系来说,美国的主要经济利益显然在欧洲。1940年美国对外投资共有70亿美元,在欧洲14.2亿美元,如加上英国自治领加拿大就有45亿美元,占64%;[57]可是在亚洲主要国家的投资仅有2.6亿多美元,占3.7%。[58]对外贸易,1940年对欧洲的出口为16.4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1%;对亚洲是6.19亿美元,占14%。[59]
从战略上说,美国争霸世界的野心虽大,但力不从心,不利于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同时开战。就海军来说,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美国拥有军舰389艘142.6万吨,而日本拥有233艘97.6万多吨,占美国的68%,航空母舰和重轻巡洋舰日美大体相同,日本比美国还多两艘航空母舰。[60]就空军来说,美国海军拥有3500架飞机,日本海军也有3200多架。[61]从这一比较可以看出,如果美国两面开战时,则其海上军事力量远不及日本海军。
基于这些原因,美国在军事上主要加强在大西洋的力量,不重视远东的防务。结果,太平洋战争前夕,以马尼拉为基地的美国亚洲舰队只有包括3艘巡洋舰在内的45艘舰艇。1941年7月成立的美国远东司令部只有4.2万人和3个飞行中队,海军陆战队900人,其余都是本地的国防军。至于以珍珠港为基地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其主力的1/4被调到大西洋,只有航空母舰3艘(日本有9艘)、战舰9艘(日本有10艘)、重轻巡洋舰21艘(日本有35艘)。不仅如此,夏威夷的侦察设备也极不完善。夏威夷的陆军,原计划配备180架B-17型飞机,但实际上只有12架,可供使用的只有6架。夏威夷的第十四海军战区,原计划增补100架侦察机,但实际上1架也没有补。罗斯福曾在给伊克斯的信中说,“对美国来说,为了支配大西洋而维护太平洋的和平是极为重要的。太平洋上出现的小事也会削减大西洋的舰艇”[62]。这正是欧洲和大西洋第一,亚洲和太平洋第二的战略思想带来的结果。
由于美国在远东及太平洋的军事力量不如日本,它在逐步介入欧战时,最担心日本遵照三国同盟条约所规定的第三条义务,从背后猛击美国,使它腹背受敌。而日本以三国军事同盟条约为军事后盾,疯狂南进。因此,三国军事同盟成为日美谈判中的重要焦点。
日本决定对美开战之前,为了引诱美国醉心于搞绥靖和远东慕尼黑,曾于1941年9月25日就三国同盟问题对美国表示:“合众国参加欧洲战时,日本国对日德意间的三国条约的解释及其义务的履行,完全自主地进行。”[63]弦外之音是日本不受德意的影响和压力,但也没有说不履行军事义务。可是,美国却对此抱有幻想。11月17日罗斯福和赫尔接见野村和来栖时,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三国同盟问题。对此,来栖写道,“在谈判的三个难题中,美国最重视的是三国同盟问题。如17日总统所指出的那样,要订立一般性协定,应先废除三国同盟,以便今后不论欧洲形势发生任何发展,美国可完全排除它从背后遭到日本一击的担忧”[64]。这说明美国为先争霸欧洲,是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还在醉心于对日本实行绥靖主义的。可是此时,日本已决定对美英开战了。
1941年12月8日晨,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爆炸声,击碎了美国妄图拆散三国同盟,回避太平洋战争的迷梦,冲击了美国的欧洲和大西洋第一、亚洲和太平洋第二的全球战略。美国在被动挨打中,不得不应战,被迫卷入太平洋战争。接着,11日德国和意大利也遵照三国军事同盟条约的第三条,向美国宣战,欧洲战场和亚洲及太平洋战场联结成一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大战。
注释
[1]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及主要文书》(1840—1945年)下卷,原书房1969年版,第334页。
[2]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477页。
[3]日本国际政治学会编:《走向太平洋战争的道路》,第六卷,朝日新闻社1963年版,第323页。
[4]5月10日荷兰政府请英法联军登陆西印度群岛的荷属两个岛屿。
[5]日本国际政治学会编:《走向太平洋战争的道路》,第六卷,朝日新闻社1963年版,第323页。
[6]史汀生:《在和平与战争中的积极服务》,纽约1947年版,第386页。
[7]日本外务省编:前引书下卷,第462页。
[8]安德森:《美孚真空石油公司与美国的东亚政策》(1933—1941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136~138、143、224页。
[9]日本外务省编:前引书下卷,第436~438页。
[10]兰格等:《对孤立的挑战》,纽约1952年版,第598页,琼斯:《日本的东亚新秩序的兴起和崩溃》,牛津大学出版社1954年版,第225页。
[11]日本外务省编:前引书下卷,第447页。
[12]日本外务省编:前引书下卷,第459页。
[13]赫尔:《科德尔·赫尔回忆录》,纽约1948年版,第911~912页。
[14]加濑俊一:《日本外交史——日美谈判》,第23卷,鹿岛和平研究所出版会1970年版,第70页。
[15]日本外务省编:前引书下卷,第531页。
[16]日本国际政治学会编:前引书第七卷,第400页。
[17]日本国际政治学会编:前引书第七卷,第400页。
[18]《史汀生手稿》,第三八七号函件箱,1941年7月18日帕特森致史汀生备忘录,转引自安德森,前引书,第175页。
[19]美国国会两院联合调查珍珠港事件委员会编:《袭击珍珠港事件听证会记录》,第五卷,第2382页,转引自日本国际政治学会编:前引书第七卷,第401页。
[20]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大本营陆军部·大东亚战争开战经纬》第二卷,第290页。
[21]德拉蒙德:《美国中立的消逝》,密执安大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281页。
[22]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文件》(日本,1931—1941年),第二卷,第556~557页、第559页。
[23]同上。
[24]日本国际政治学会编:前引书第七卷,第421~422页。
[25]美国国会图书馆复制:《日本外务省档案》(缩型胶卷),UD四一卷。
[26]日本外务省编:前引书下卷,第544、554页。
[27]日本外务省编:前引书下卷,第544、554页。
[28]东乡茂德:《东乡茂德外交手记》,原书房1967年版,第269页。
[29]东乡茂德:《东乡茂德外交手记》,原书房1967年版,第232页。
[30]美国国会两院调查珍珠港事件委员会编:前引书第十四卷,第1061~1062页,转引自菲斯:《通向珍珠港的道路》,纽约1967年版,第302页。
[31]日本国际政治学会编:前引书第七卷,第362页。
[32]芦田均:《第二次世界大战外交史》,时事通信社1960年版,第385页。
[33]截至1941年底,美国对中国的贷款有1.715亿美元。
[34]加濑俊一:前引书,第24页。
[35]斋藤良卫:《被欺骗的历史》,读卖新闻社1955年版,第172~173页。
[36]美国国务院编:前引书第四卷,第100~102页。
[37]美国国务院编:前引书(日本)第二卷,第400页。
[38]加濑俊一:前引书,第67~68页。
[39]近卫文麿:《日本政界二十年—近卫手记》,国际文化服务社1948年版,第103页。
[40]日本外务省编:前引书下卷,第505页。
[41]美国国务院编:前引书(日本)第二卷,第416页。
[42]美国国务院编:前引书(日本)第二卷,第475页。
[43]日本国际政治学会编:前引书资料篇,第472页。
[44]加濑俊一:前引书,第218页。
[45]《史汀生日记》(11月6日),转引自日本国际政治学会编,前引书第七卷,第439页。
[46]美国国会图书馆复制:前引档案,WT五三卷。
[47]美国国务院编:前引书第四卷,第581~582页。
[48]美国国务院编:前引书(日本)第二卷,第742页。
[49]舍伍德:《罗斯福和霍普金斯》,纽约1950年版,第429页。
[50]毛泽东:《揭破远东慕尼黑的阴谋》,《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762页。
[51]《解放日报》1941年5月30日社论:《为远东慕尼黑质问国民党》。
[52]野村吉三郎:《出使美国》,岩波书店1946年版,第108页。
[53]列宁:《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讽刺和‘帝国主义经济主义’》,《列宁全集》中译本,第二三卷,第26页。
[54]毛泽东:《关于国际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546页。
[55]赫尔:前引书,第二卷,第985页。
[56]史汀生:前引书,第383页。
[57]美国商业部人口调查局编:《美国历史统计,殖民时期至一九五七年》,华盛顿国家出版局1960年版,第556页。
[58]细谷千博等编:《日美关系史》第三卷,东京大学出版会,1971年版,第205页。
[59]美国商业部人口调查局编:前引书,第550页。
[60]日本产经新闻出版局编:《开战的原因——太平洋战争证言记录》,产经新闻社1975年版,第251页。
[61]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史》,原书房版,第201页。
[62]日本国际政治学会编:前引书第七卷,第400页。
[63]日本外务省编:前引书下卷,第550页。
[64]来栖三郎:《日美外交秘话》,创元社1952年版,第1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