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贫民的斗争(1 / 1)

与农民运动相呼应,城市中兴起的市民运动,则成为冲击幕藩制的另一支力量。幕藩领主通过货币改革、垄断和专卖特产品、强制商人捐献等方式,压榨城市市民。而大商人则通过收买官吏、囤积货物、操纵物价等手段,把负担转嫁给占城市人口三分之二的、被称为“租房户”或“租地户”的下层市民,即临时工、手工工匠、仆役和小商贩等。尤其当荒年米价暴涨时,下层市民的生活就更难维持,城市市民与幕藩领主及与其相勾结的特权大商人的矛盾愈演愈烈。早在延宝三年(1675)4月,江户市民就向町奉行所展开了请愿斗争,提出“因米价上涨无法生活,要求借米”,迫使町奉行所允诺借米4万俵。[213]正德三年(1713)6月,江户市民又向町奉行所提出申诉,要求采取措施降低米价,并制止奸商囤积。享保十七年(1732),发生“享保大饥馑”,江户米价暴涨,而与幕府勾结的米商高间传兵卫却囤积米谷,高价出售。江户市民要求幕府增加拨给江户的米量,取消由特定的批发商垄断稻米贩卖的办法,但未被采纳。享保十八年(1733)1月26日夜,不愿坐以待毙的2000余下层市民,高呼“拿米来!”“不许囤积!”等口号,冲进高间传兵卫的住宅和仓库,捣毁财物,撕碎账簿。在幕府将军身边发生如此大规模的群众斗争,终于迫使政府在3天后下令准许稻米自由买卖,满足了市民的要求。[214]

不断高涨的农民、市民运动,出现联合斗争的趋势。元文三年(1738)12月16日,但马藩生野银矿,1000余矿工及家属起义,反对官吏与奸商勾结,减少矿工收入。但马全藩农民也于12月28日武装起义。幕府慌忙调集12个藩的军队前往镇压。因史料所限,虽未发现矿工与农民直接联系的事实,但它预示了两者联合斗争势头的不可避免。

德川中期后,农民起义的锋芒除直指幕藩领主外,也指向了“名主”或“庄屋”等村吏和地主富商。这说明商品经济发展,推进了农村阶级分化,贫苦农民身受领主、地主、商业高利贷资本的重重压榨。幕藩领主则依靠大商人和地主镇压城乡贫苦大众的斗争。市民与农民的斗争呼应,共同冲击着幕藩体制,使日本封建社会在18世纪晚期逐渐走向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