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结论(1 / 1)

以上将大化改新前后日本社会性质问题中几个主要方面做了一些分析。现在试提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初步看法。

(1)大化改新以前日本社会既非单纯的氏族社会,也不是奴隶社会,而是一种过渡性的社会。日本的氏族制度在记录所知最早的时期已开始瓦解,氏族中出现了非血族的部民和奴隶。氏族已分为许多家族,过着农村公社的生活,但奴隶制度没有得到发展,部民的公社关系在贡纳制下被保存下来。五六世纪时,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和大和国家的统一运动,一部分部民和公民(氏人)的公社关系被打破,成为束缚在皇室和豪族私有地上的农民,封建的剥削关系日益发展,但大部分的公民和经济落后地方的部民仍停留在农村公社的关系上,负担着国家和地方政权(国造)

的贡纳及课役。这样的社会经济结构,即公社制和奴隶制同时存在,封建关系也在发展,最后封建阶级取得胜利,社会的基本人口——“农民还没有变成农奴”。这正是斯大林指出的“封建制度前期”的特征。[73]

(2)部民的阶级性质在论证大化改新前日本的社会性质上是一个带有关键性的问题,因为部民在当时社会人口中比重不算小,在皇室和豪族的私有经济中也都占着一定重要的地位。就部民制的实质看,它不是一种奴隶制,因为它用自己的生产条件参加劳动,它不被买卖杀戮,除了对主人氏族的贡赋外,它保留着自己的经济,但这样的部民不论他在原来自己“部”的公社关系中,抑或脱离自己公社被编入皇室豪族新的私有地中,它总是被束缚在土地上的,总是有人身的依赖关系的,因此不能不是一种封建农民。部民在数量上和生产关系上虽居有重要的地位,但在日本原始公社制向私有制发展时,因国内的种种障碍,终于不能发展为奴隶制。国外则“奴隶制在中世纪时无论在欧洲或亚洲都已不存在了”[74]。反之,中国高度发展的封建制从各方面不断刺激着日本的社会,终于使日本古代社会越过了奴隶制而走向封建制度。

(3)大化改新本身是一种政治变革,它是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上发生的:一方面是地方豪族的狭隘的氏族残余的部曲制,兼并土地,剥削部曲和氏人,加强分裂的倾向;另一方面是皇室和中央官僚贵族的国家封建土地所有制,他们凭借皇室部民的贡纳与公民的赋役,要求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于部曲制狭隘的公社关系性质,阻碍五六世纪以来农业和手工业的向前发展,阻碍国家封建土地所有制和中央集权政治的确立,因而在这一基础上发生了大化改新运动。“推古朝改革”为改新运动准备了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隋唐封建制度文化的输入,在运动的酝酿和发展中起了积极的作用。改新运动自上而下地摧毁了氏族残余的势力,“解放”了部民,实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确立和巩固了国家的封建制度。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当它所给以充分发展余地的那一切生产力还没有开展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当它所借以存在的那些物质条件还没有在旧社会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75]从奈良平安时代灿烂的封建文化中也可以看出改新在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上所具有的进步意义。

(4)奈良时代日本社会是一种初期的封建制度,在这一制度下,皇室通过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以最高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向农民征收劳动地租和生产物地租。农民在这时还没有变成农奴,生产力有迅速的发展。但奈良末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达,地方国司残酷剥削农民,由功田、位田和垦田等形成的大土地私有制开始在全国发展起来。加以班田制因本身的缺点逐渐不能施行,农民依靠班田本来不足维持生活,国家却日益加紧对农民的剥削,因此逼使农民脱离土地,逃入庄园。平安时代庄园经济发达,国家为保证税收,便用法令将农民紧紧缚在土地上,逃到庄园里的农民也失去了自由。自由农民变为农奴,正是斯大林用以和“封建前期”区别的封建制度的标志。[76]而这一过程在日本也同样是充满了残酷的斗争的。[77]由此可知,农奴制度下的奈良平安时代是不能认为奴隶社会的。不具体分析当时的社会经济,不深入事情的本质,只单纯认定“从原始共产制社会产生的最初的阶级社会,必定是奴隶社会。没有奴隶社会的奴隶解放斗争,不能产生农奴制社会”这一公式,从而提出奈良平安时代必然是奴隶社会的这种结论,[78]自然是不能解决这一问题的。

本章第一节原载《中日文化与交流》第1集,中国展望出版社,1984年。

第二节原载《南开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55年创刊号。

【注释】

[1] 《列宁选集》第4卷,第689—691页。

[2] 伊豆公夫:《日本史入门》,中译本《日本历史讲话》。

[3] 泷川政次郎:《日本法制史》《日本奴隶经济史》《日本社会史》。

[4] 本庄荣治郎:《日本社会经济史》,《日本社会史》。

[5] 早川二郎:《日本历史读本》,《古代日本史的基本问题》。

[6] 伊豆公夫:《日本历史》,骏台社版,1953年,第34—35页。

[7] 泷川政次郎:《日本法制史》,第65页,《日本奴隶经济史》,第27页以下,第399—400页。

[8] 本庄荣治郎:《日本社会史》,第86页,《经济史概论》,第248页。

[9] 如新石器时代贝冢遗址中可以看到原始社会居民共同生活的痕迹。又神话传说,大和氏祖先天照大神曾在天安河原聚集众神商议大事(《日本书纪》卷一,《古事记》上),反应氏族社会的民主生活。

[10] 太田亮:《日本古代氏族制度》,第242—246页。

[11] 松岗静雄:《日本古俗志》,第341页。

[12] 后藤守一:《日本考古学》,第1541页。

[13]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人民出版社第3版,1955年,第94页。

[14]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160页。

[15] 渡部义通等:《日本历史教程》,第2册,第161—162页。

[16] 泷川政次郎:《关于奴之字与夜都古之语义》,(《史学杂志》第17编第20号)。

[17] 《日本书纪·景行纪》四十年条。

[18]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儒礼尼师今四年,实圣尼师今六年,讷祗麻立干二四年,慈悲麻立干五年等条;《日本书纪·仁德纪》五三年条。

[19] 本庄荣治郎:《日本社会史》,第48页。

[20] 《日本书纪·应神纪》九年条。

[21] 《日本书纪·垂仁纪》廿八年、三十二年条。“ 轮”在考古学上是古坟中被普遍发现的遗物。

[22] 早川二郎:《日本历史读本》,第18页。

[23] 佐野学:《日本历史研究》,日本历史编,第39页。

[24] 内田繁隆:《日本社会经济史》,中译本,商务印书馆,第59—60页。

[25] 渡部义通等:《日本历史教程》,第2册,第282页。

[26] 日本在朝鲜南端的根据地任那日本府这时已逐渐不受本国节制,562年为新罗攻灭(见《日本书纪》钦明纪二十三年条)。

[27] 《日本书纪》安闲元年、二年条,以后各帝纪都有这类记载。

[28] 《日本书纪》,雄略记七年,继体纪廿一年等条。

[29] “??丁”指拿工具的男丁,见《日本书纪》安闲纪元年,注云“种公田所役之民”。

[30]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54年,第148页。

[31] 《唐律疏议》盗贼律疏文。

[32] B.B.斯特鲁威:《古代世界史导言》俄文版,第8页。

[33] 《宋书》卷九七,《南齐书》卷五八。

[34] 喜田贞吉:《Oomitakara考》,《历史地理》第44卷,《日本农民史》,第2页。

[35] 《国史辞典》,“大御宝”条。

[36] “弭调”指贡纳射得的猎物,“手末调”指贡纳手织的布帛。

[37] 《日本书纪》雄略纪十五年条,《孝德纪》大化元年、二年条。

[38] 《联共党史简明教程》,中译本,第152页。

[39]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54年,第146—148页。

[40] 吉谢列夫:《苏联的历史科学与历史教学》,(《吉谢列夫讲演集》,第9110页)。

[41] 《马恩全集》,俄文版,卷27,第680—681页,《给慧娜萨苏利支的信稿》。

[42]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国家政治书籍出版局,1954年,俄文版,第41页。

[4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译本,人民出版社,第Ⅲ页。

[44] 《日本书纪》,应神纪,雄略纪。

[45] 原田大六:《日本古坟文化》,1954年。

[46] 古事记雄略段;《日本书纪》齐明纪五年条。

[47] 《日本书纪》钦明纪十五年条。

[48] 《日本书纪》推古纪十二年条。

[49] 《日本书纪》孝德纪大化元年条。

[50] 《日本书纪》孝德纪大化元年条。

[51] 竹越与三郎:《日本经济史》第一卷112页;本庄荣治郎:《日本社会史》,第86页;佐野学:《唯物史观日本史》;伊豆公夫:《日本史入门》,中译本《日本历史讲话》。

[52] 渡部义通等著:《日本历史教程》,第2册,第438页。

[53] 伊豆公夫:前引书,第46页;野吕荣太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史》,中译本,第29—30页。

[54] 喜田贞吉:《华族之袭爵及荫位制度》,《民族与历史》,第2卷,第2号。

[55] 泷川政次郎:《法制史上所见日本农民生活》,《律令时代》下,第440页。

[56] 泷川政次郎:《日本社会史》,第97—111页。

[57] 泷川政次郎:《奴隶经济史》。

[58] 《令义解》,卷四,《选叙令》,《国史大系》本,第125页。

[59]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国家政治书籍出版社,1954年,俄文版,第45页。

[60] 《资本论》卷3,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1032页。

[61] 泷川政次郎:《法制史上所见日本农民的生活》,《律令时代》上,第111页。

[62] 《令义解》,卷3,《赋役令》,《国史大系》本118页,第1036页。

[63] 《联共党史简明教程》,中译本,157页。

[64] 泷川政次郎:《法制史上所见日本农民生活》,《律令时代》上,第72页。

[65] 三浦周行:《国史上的社会问题》,第187页。

[66] 渡部义通等:《日本历史教程》第2册,第423—440页;伊豆公夫:《日本历史》,1953年,第30—38页。

[67] 《联共党史简明教程》,中译本,第156页。

[68] 《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53年,卷3,第1032页。

[69] 泷川政次郎:《奈良朝时代的奴隶制度问题》,《史学杂志》,41编,第741页。

[70] 同上。

[71] 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4年,俄文版,第45页。

[72] T.拉苏莫夫斯基:《社会经济形态》,中译本,第9页。

[73] 斯大林、日丹诺夫、基洛夫:《对于苏联历史教科书提纲的一些意见》,《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第340页。

[74] 吉谢列夫:《苏联的历史科学与历史教学》,《吉谢列夫讲演集》,第10—11页。

[75]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译本,人民出版社,第3页。

[76] 斯大林、日丹诺夫、基洛夫:《对于苏联历史教科书提纲底一些意见》,《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第340页。

[77] 泷川政次郎:《日本社会史》,第90—91页。

[78] 伊豆公夫:《日本历史》,1953年,第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