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逐匈奴的名将蒙恬(1 / 1)

蒙恬是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他出身武将世家,胸怀大志,英勇善战,深得秦始皇信任和器重。蒙恬最著名的功绩就是北击匈奴、修建长城。贾谊在《过秦论》中评价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蒙恬是祖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

北击匈奴,威震敌胆

蒙恬的祖先是齐国人,他的祖父蒙骜、父亲蒙武都是战功赫赫的将军,为秦国攻城略地、开疆拓土,立下了汗马功劳。

到了蒙恬这一代,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秦始皇外出时,蒙恬的弟弟蒙毅常常与秦始皇共乘一车,在朝时又侍从秦始皇左右。蒙恬兄弟二人,一个负责对外军事,一个谋划国内政事,有忠信为国的美名,深得秦始皇信任和器重。

平定六国之后,匈奴的外患问题随即凸显出来。当时,秦国的边境经常受到逐渐强大起来的匈奴掠夺,帝国的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而且,在秦国尚未统一六国前,匈奴就经常掠夺内地百姓的牲畜、财产,与其相邻的燕、赵等国更是深受其害。尤为严重的是,在秦征伐六国的最后阶段,匈奴乘机跨过黄河,占领了河套(12)以南的大片土地,即所谓的“河南地”,直接威胁着都城咸阳的安全,成为秦帝国的心腹之患。

这给了心怀忠君爱国抱负的蒙恬很大的施展空间。在随后的河套战场上,这位中华猛将让匈奴尝尽屡战屡败的滋味。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为帅,命他统领三十万秦军北击匈奴。在黄河之滨,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蒙恬率领的军队以锐不可当的破竹之势,在黄河上游击败匈奴各部大军,迫使匈奴望风而逃,远去大漠以北七百里。蒙恬仅一战就重创彪悍勇猛的匈奴,使其溃不成军,四处狼奔豕突(13),几十年不敢再犯中原。

修建长城,千古留名

在打败匈奴、退敌千里之后,蒙恬带兵继续坚守边陲。蒙恬根据“用险制塞”的战略,决定修建城墙来抵抗匈奴南下的骑兵。他调动几十万军队和百姓修建长城,把战国时期的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防护城墙连接起来,并重新加以整修和加固。

在蒙恬的努力下,秦朝建起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达五千多公里的万里长城,用来保卫北方农业区域免遭游牧匈奴骑兵的侵袭。蒙恬在修筑万里长城的壮举中,起了主要的作用,这延绵万余里的长城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文化瑰宝。

同时,蒙恬沿黄河河套一带设置了四十四个县,统属九原郡。公元前211年,蒙恬又发遣三万多名罪犯到洮河、榆中一带垦殖,发展经济,加强军事后备力量。这些措施对于边防的巩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外,蒙恬还派人马从秦国都城咸阳到九原修筑了宽阔的直道,摆脱了九原交通闭塞的困境。这不但加强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更重要的是,对于调动军队、运送粮草器械等物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风风雨雨,烈日寒霜,蒙恬驻守边关十余载,威震匈奴,受到秦始皇的推崇和信任。

小人陷害,千古奇冤

蒙恬是一位功勋卓越、才华出众的战将,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他的背后一直隐藏着一个与他对立的人。秦始皇死后,蒙恬在这个人的阴谋策划下被迫自杀。这个人篡夺了秦帝国的政权,也改写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原来,蒙恬的弟弟蒙毅深受秦始皇信任,位至上卿。蒙毅执法严明,从不偏袒权贵,满朝文武无人敢与其争锋。某日,内侍赵高犯有大罪,蒙毅依法判其死刑,却被秦始皇给赦免了。从那时起,蒙氏兄弟便成了赵高的心病。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病死,死讯被赵高等人封锁。赵高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谋划政变,立胡亥为太子。随后,赵高就将黑手伸向了蒙氏。他假造秦始皇的诏书,指责公子扶苏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派遣使者赐公子扶苏、将军蒙恬自尽。

扶苏看到遗诏内容,哭泣着走入内宅,准备自杀。蒙恬阻止扶苏说:“陛下如今在外,还未立太子,派我率领三十万大军把守边疆,让公子你来监督,这是关系天下安危的重大任务!如今只因一个使臣到来,你就想自杀,你哪里知道这不是奸诈的诡计?我请你重新去请示一下,等请示之后再死也不迟!”使者在旁边一再逼迫、催促,扶苏为人仁弱,对蒙恬说:“如果父亲命令儿子自杀,那还要再请示什么呢?”说完便自杀而死。

蒙恬却对遗诏的内容心存疑虑。使者对蒙恬说:“你罪过太多,况且蒙毅当死,你也该被连坐(14)。”蒙恬说:“自我先人到子孙,为秦国出生入死已有三代。我统领着三十万大军,虽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势力足以反叛。但我知道,我应守义而死。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敢辱没先人的教诲,不敢忘记先主的恩情。”

使者说:“我只是受诏来处死你,不敢把将军的话传报陛下。”蒙恬长叹道:“我怎么得罪了上天,竟无罪而被处死?”沉默良久又说:“我的罪过本该受死,起临洮,到辽东,筑长城,挖沟渠一万余里,其间不可能没挖断地脉,这便是我的罪过呀!”于是蒙恬吞药自杀。

相关链接

蒙恬为什么被称为“笔祖”?

蒙恬被后世尊称为“笔祖”,据说是因为毛笔是他发明的。相传,蒙恬率秦军与楚军交战,为了让秦王能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蒙恬要定期写战况报告递送秦王。那时,人们通常是用竹签蘸墨,然后再在绢布上写字,书写速度极慢。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蒙恬尝试用兔毫来蘸墨书写,几经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就是后来毛笔的由来。

后世也有学者认为,早在蒙恬之前,就已经有人开始使用毛笔了,蒙恬可能是改进了毛笔的制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