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大师王阳明(1 / 1)

明代有一位影响深远的大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和军事家,名叫王阳明。他的思想传到了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影响极其深远。人们是如何评价他的学术思想呢?梁启超曾说:“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

一株竹子的启发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家庭。

据说他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生下他,他出生的前一晚,他祖母梦到一位穿着粉红色衣服的天神在云中鼓吹,因此他祖父为他起名为“云”。不料他到五岁时都还不会说话,其祖父就将其改名为“守仁”,然后他就开口说话了。

王阳明年少时就读于私塾,他的想法独特,常常语出惊人。

一次,他与私塾老师讨论什么是天下最要紧的事。王阳明说:“我认为科举并非第一要紧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

十八岁时,王阳明向娄谅学习,娄谅向他讲授了“格物致知”之学,此学说旨在推究事物的原理,认为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王阳明很受启发,回家之后读遍朱熹所有的著作。除此之外,他还亲身实践,在家“格”了七天七夜竹子,希望能从中悟出道理,不过却一无所获,王明阳为此还大病了一场。

通过这次失败的经验,王阳明对朱熹的学说有了新的看法,他认为朱熹的这种认知方法,是外在的。而人的认知,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于是便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致良知”观点,用以说明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心灵,由内而外地进行体验,由心中之理推广到万事万物中去。

王阳明二十岁时,去参加乡试,第一次考试就中了举人。然而两年后,考进士时却落榜了。内阁首辅李东阳对他说:“没关系,年轻人。你这次不中,下次一定会中,不如先作一篇《状元赋》,为自己打打气。”王阳明提笔便来,写得淋漓尽致。朝堂上的元老们十分嫉妒王阳明的才华,私底下说:“如果这个年轻人中了状元,一定会目中无人。”只因这一句话,王明阳费尽周折,二十七岁才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当时明武宗听信“八虎”谗言,荒**无道,王阳明多次上书,不料奏章却落在太监刘瑾手里,刘瑾对王阳明恨之入骨,将王阳明打了四十大板,贬到贵州龙场。

王明阳被发配期间,举目无亲,衣食无着,心里灰暗到极点,甚至想一死了之。幸好龙场当地的百姓给予他无私的援助,使他重新有了生活的希望。

王阳明在龙场附近的一个山洞里研习周易,一时间豁然开朗。

悟出了“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提出了“心即理”的命题。

曾有弟子向他请教:“万物和心有什么关系呢?比如说南山有花自开自落,和我的心有什么关系。”王阳明说:“你没有看到此花时,这花与泥一样寂寞,你看此花时,这花的颜色才明亮起来。

如此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明阳声名远播,很多人都想要一睹他的风采。一个叫徐樾①的学生不远千里,来向王阳明请教。徐樾对心学研究不深,尚且还在静坐的阶段,然而他过于执着,不能进步。王阳明想要点拨他,便指着蜡烛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窗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

然后手指着远方:“这还是光。”徐樾先是很迷惑,但很快就恍然大悟了:“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

①樾:yuè。

用心理学审犯人

王阳明逐渐从发配的阴影中走出来,一心为龙场的百姓办事。

他除去了当地很多盗贼,改善了民风。在审问盗贼时,王明阳和他们打“心理战”,让盗贼们心服口服。

一次,王阳明捉到了当地的一个强盗头目。这个强盗知道自己横竖都是死,就对王阳明说:“我知道自己是死罪,请你给我一个痛快吧!不要磨磨叽叽跟我讲大道理。”王阳明说:“我不和你讲道理,今天天气很热,你把外衣脱了吧。”囚犯正热得要命,自然高兴。王明阳又说:“你把裤子也脱了吧!这样更凉快。”

犯人虽然觉得不雅,但还是脱了。王阳明见他只剩一条**,便说:“你干脆脱个精光得了,这样更轻松。”犯人却说什么也不肯脱。王明阳见状说道:“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我可以和你讲道理了。”强盗头目被彻底折服,乖乖地认了罪!

公元1521 年,明世宗即位,王阳明因有平定叛乱之功,被封为新建伯。王阳明对官场的兴趣不是很浓厚,一心想要研究学术,多次辞官未果。直到公元1522 年,他的父亲王华去世,王明阳才回到家中,他在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将自己毕生之研究传给弟子。

相关链接:

心学发展历程

心学是儒学的一门学派,此学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孟子,正式开端于北宋程颢,南宋的陆九渊发扬光大,并且与朱熹提出的理学分庭抗礼。到了明朝时期,王明阳提出的心学,其宗旨在于“致良知”,此时更加强调生命的过程。